Image

豆瓣9.0,这种良心国产片值得火遍全世界!

2021-03-05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十点君前两天说到,

韩国人对申遗中国文化有莫大执念。

从刺绣到水墨,无一不被垂涎。

要问为何?

追根溯源也只有一句物质短缺、精神匮乏可解。

但,咱泱泱大国则不然。

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脉相承。

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

早已厚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咸亨三年,京郊城外。

王勃杜少府赠诗一首,劝君莫为离别苦。

听到这儿,各位大抵要问了——

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句子,

咱在“熟读并背诵全文”的年代也是倒背如流,

哪里还有什么稀罕?

不急,当年教科书统一印刷的油墨再香,咂摸着也还差点滋味儿。

离别愁绪,虽是古人的寓情于景,却是你我的醉中逐月、雾里看花

猜不透。

不如饮一杯浓浓的茶汤,雅集庭院,围坐小叙。

在畅谈诗画之间,

聊文化,聊心境,也聊人生。

溯洄当年

总导演牛魔以凝练平实的语言白描出王勃少时风发意气、后因戏作堕入舛途的人生。

再赏一幕歌舞

国乐行者方锦龙以板胡为奏,引佳客旧辞新唱,伴国风少年起舞弄清影。

字斟句酌间,画师已送上一幅应景的手绘

细腻的笔触丝丝入扣,画作中既有惜别之情,更含高远之意。

这才是学诗的最高境界。

整一期节目,只细细品茗一首。

请不来古人,你我便闲庭信步地走进诗中。

从他说过的话、走过的路、用过的器物来一点点靠近他的生活。

哪怕只是一声叹息,也藏着他不得志、忧国民的蛛丝马迹。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代表。

自然少不了要成为《邻家诗话》的“座上宾客”。

先说苏轼

一首《定风波》,表面讲的是他在野外偶遇雨水穿林打叶,实则却以小见大,描摹了他正在经历风雨的真实人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百年第一

按说,这苏轼乃天纵奇才的体质,生来拿着大男主的剧本,绝对是要轻松打通关的节奏。

岂料,祸从口出。

时值王安石变法、苏轼赴湖州上任之际,他便为皇上题了一封谢表。

而表中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直接让苏轼将自己放在皇上的对立面,并一举引发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的心性发生极大逆转。

前时,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多以抒发仕宦人生的政治豪情为主。

后时,却偏于运物自闲,人生体悟

因而,方锦龙大师以排箫比拟悠悠风声,重现苏轼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旷达胸怀

纵使只有竹杖和草鞋,步履依旧轻捷胜马。

脱俗超逸的人看不见凄风苦雨,眼前潇潇烟雨,不正是他一身合体的蓑衣?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

东坡居士的别号,正是由此而来。

而他改良的东坡巾,创制的东坡肉,无一不彰显他对生活的探寻精神。

柴头罨烟焰不起。

以黄酒喂制的古法炖肉,甜香四溢。

酥烂而形不碎,香糯却不腻口,直教众人称赞。

吃过入口即化的东坡肉,咱们再去体味一把“弓如霹雳弦惊”。

是了,十点君接下来要说的便是辛弃疾的《破阵子》

骑射传承人以速射飞靶、移动射击、左右开工等多种技法夺人眼球。

方锦龙凭一人之力,以五弦琵琶鸣奏《秦王破阵乐》,重现“乐工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戬而舞”的壮怀激烈。

如上不为别的,只为引你我走入遥远的南宋年代。

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降生,北方已沦于金人手中。

彼时,辛弃疾的祖父被迫臣服金朝,却心向宋朝,所以时常携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而辛弃疾本人“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的经历也促使他立下报国雪恨、复兴中原的家国理想。

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两千人投身起义军,获封掌书记一职。

次年,金人北撤,义军溃散。

辛弃疾率五十余人突袭几万人的敌营,并一举将叛徒带回南宋,听候发落。

如他这般精于文韬武略、懂得杀伐果决,任谁见了,不要拱手拜一拜这位忠肝义胆的燕赵侠士?

只可惜,他虽有一身才干,却因执着北伐的念头、沦入外邦重回正统的身份而限制了仕途发展。

一生只求上阵杀敌,却壮志难酬。

一句“醉里挑灯看剑”,直接言明他“衣不解甲、剑不离身”的生活日常。

只是军中嘹亮的号角,也能令他精神一振。

连营分炙,沙场点兵。战马似的卢,离箭如雷鸣。

单这么想想,也是快意人生。

可是啊,这近在咫尺的报国之路不过一场醉梦,原来他早已成了苍苍白发的迟暮老人

千百年来,诗词一直是中国人的内心独白

它以严格的韵律、绵密的章法织就诗人的心路历程,用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来反映题主的精神世界。

诗词,不该只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舞台表演、繁复冗长的考试题目,更应该是古代与现代沟通的文化桥梁

所以,只有以低频文学形式辅以高频情感故事,并将其代入到真实生活中,才能够形成令诗词文化历久弥新、世代传承的源源动力。

文化自信,从来都不只是一句空谈。

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值得国民将文化自信四个字镌刻在骨血里。

正是国民对祖国的正确认知和深沉热爱,才奠定了每一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

也正是每一位中国人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更加夯实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根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朗诵、演唱、器乐、舞蹈、书法、绘画、茶席。

以上,无一不彰显中华风骨

而我们生于中国这片沃土,汲取的自然是积淀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文化养分

它土生土长,孕育着独有的东方审美,永远扎根中华大地。

任谁也搬不空,夺不走。

纵使立身世界长林,国之大者风雨不改。

而这,更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无上荣光。

【在看】,传递一份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