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牛年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藏品举办“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
牛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可以说,牛伴随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将自己的形象留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与牛有关的典故和文化阐释。“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农耕社会生产生活基础上孕育出的田园诗意与牧野意趣,催生了与牛有关的丰富艺术创作,在雅俗之间实现了微妙平衡。
兽面纹青铜鬲、陶牛、古滇国立牛青铜钺、粉彩耕织图尊、耕织图册、十二生肖陶俑。在“与牛为伴”板块中,这些文物展品一一亮相。这里重点介绍了自先秦时期以来,牛与人类社会相依为伴的历史与文化,从祭祀、农耕、生肖、日常生活、节俗信仰、情感寄托等方面,展示了牛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中,十二生肖陶俑引发了不少观众围观。这套生肖俑兽首人身,身着宽袖长袍,施红绿彩绘,不同生肖头部有明显的类别特征,十二生肖的形象经历了动物生肖俑、兽首人身坐姿生肖俑、兽首人身立俑到生肖动物点缀文官俑的过程。
一侧展出的清朝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所画的耕织图册,也颇具历史价值。事实上,北宋宫廷中出现的成套耕织壁画,应该是古代最早的耕织图。到了清朝,清政府重视课农,有多种耕织图流传,康熙首命宫廷画师绘制耕织图,每图亲题七言诗一首,并在图前自写序文;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等时期均有耕织图问世。
而在“牛为艺源”板块,则重点展示了与牛、牛文化有关的审美意趣与艺术创作,从古色牧野、艺笔新抒、应物象形三个维度,展示了自古以来与牛相关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我们环顾四周,发现重点展品有:牧笛图册、嫁娶图、豳风时序歌图卷、牧野山水图册、张村的秦川牛、牦牛图等。
其实,纵观古今中外,牛是最早激发艺术家审美创作灵感的重要形象之一,世界各地发现的岩画、壁画、雕塑皆是其例。以牛为素材的绘画、雕塑或凝练抽象,或生动写实,惟妙惟肖而意趣横生的作品不胜枚举。有关牛的艺术创作或注重其形象的细致刻画,或突出其辛苦劳作的农事场景,或追求幽远闲适的田园诗意。它们往往在世俗与文雅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许多作品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的牧牛场景多与山水林木相结合,形成了高士骑牛、童子牧牛等主题作品;近现代艺术家则汲取了诸多光影、造型因素和多元表现手法,新意迭出。
展览最后一个单元主题是“春牛颂福”,展示了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以牛、牛年为主题的雕塑、楹联、绘画作品,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贺岁迎春,纳福致祥。
子丑更替之际,时值佳节,牛成为全国人民吟咏、颂福的媒介。在吉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人们欣辞旧岁,喜迎新春。新的一年,期待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期待着和顺致祥,幸福美满;期待着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文/图 记者 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