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镇馆之宝《蚕织图》

2021-02-10

让推动文化传承、让文物活起来,2月9日,黑龙江省博物馆线上推出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蚕织图》。

《蚕织图》,卷轴,绢本、线描、淡彩。全长1100厘米,画心纵518厘米、横27.5厘米,跋纵460厘米、横28.7厘米,绘制时代南宋。

长卷由腊月浴蚕、清明日暖种、谷雨前第一眠、眠起喂大叶、蚕蛾出种及挽花、做纬、织作、下机、入箱等24个场景组成。

《蚕织图》局部图。黑龙江省博物馆供图。

画卷前半部由“腊月浴蚕”到“盐茧瓮藏”,画的是养蚕过程,后半部所画除“蚕蛾出种”和“谢神供丝”两段外,其余七段画的是缫丝织帛的过程。

长卷的布局,以一长廊式的长屋贯穿画卷始终,以所绘蚕织24事为尾。长屋用简明的界笔画出屋瓦、斗栱、梁柱、窗牖,并在摘叶、大眠、约茧、瓮藏等场面的长屋外部,缀以忙碌的人物。画家又将长屋中部断开,画入“忙采叶”的场面,使人在展卷观赏时,破除了大长廊从头至尾给人的单调之感。

全卷共绘74人,形神兼备,对比鲜明。妇女41人,中老年男子23人,少年3人,少女5人,婴儿两人。在中老年男子中除“谢神供丝”一节,有一头带东坡巾、身穿绿袍者外,其他22人皆头上裹着低短的黑色巾子,这是《宋史 舆服志》上所记载限制庶民幞头、巾子尺寸的反映。中青年和老年妇女除“谢神供丝”中有一披粉帛者外,其她40人都不披帛,服饰均为宋装。在缫丝织帛部分画面中,有一粉衣蓝裙束腰的女子,曾出现于“生缫”、“挽花”和“织作”等操作中,此女应该是有专门技术的女工。在“忙采叶”中,一中年男子,袒露左臂,自肩至腕刺一青色蟠龙图案,反映出当时宋代江浙一带尚有谢神、纹身的社会风俗习惯。

《蚕织图》局部图。黑龙江省博物馆供图。

《蚕织图》先后收藏于元代余小谷,明代吴某家,清为梁清标、孙承泽,乾隆时入内府。20世纪30年代,该画卷由爱信觉罗 溥仪携至东北。1945年后散落民间,1947年大庆市民冯义信购得,1983年他将此画捐献给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王军表示,《蚕织图》绘制时代为南宋,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为研究、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社会经济、手工艺技术、风俗习尚及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珍贵史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