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桌一椅便是家,登陆“国家宝藏”的宝贝被我们还原了!

2021-02-10

《国家宝藏》剧照

一张木椅

如果你曾经去过苏州博物馆,或许并不会留意到位于苏州“吴地遗珍”展厅中的它们。但其实,它们大有来头。

苏博展厅中的王锡爵微缩明式家具

1966年,在苏州城西虎丘山的西南,枫桥的东北,人们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待考古学家们进行发掘和研究后,发现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明首辅王锡爵的墓。人们原以为,这位内阁首辅的墓葬中,应该充斥着金银珠宝。结果,却发现置于显要位置的竟然就是这套微缩明式家具。

节目中,嘉宾邓婕也对此很困惑,但很快便在另一间展厅中找到了答案。这间布置成明代文人书房的展室里,摆着几乎和微缩明式家具一样的桌椅几案——这既是他们读书的场所,也是文人理想的寄托。

苏博展厅中复原的明代文人书房

在前世故事中,那张特别的木椅是重点。邓婕饰演王锡爵的夫人朱氏,在朱氏看来,一桌一椅,是家、是夫妻、是相伴。尔后,朱氏又以“一桌一椅喻夫妻”为国解忧。的确,这张椅子可以承载很多。它是一种坐具,是家的象征。同时,它还意味着一个座位,明代文人的理想之位,又或者是某种身份地位。

节目中邓婕饰演的朱氏以一桌一椅喻夫妻,为国解忧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木椅尽管小微,但却用的是榫卯结构。在那方寸之间,将明式家具的巧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位首辅

这四出头官帽椅如此有趣,那么它的主人王锡爵,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文人,很有才华,不仅读书好,而且考试棒——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一、廷试榜眼(另一个苏州籍内阁首辅申时行同期赴考,会试第二、廷试状元。他与王锡爵不仅为同乡同科好友,还先后为内阁首辅)。

清代《太仓王氏图册》中的王锡爵画像 南京博物院藏

王锡爵此人性格刚烈,做人很有底线。他曾逼得内阁首辅张居正给他跪下。可后来张居正死后,大家开始反攻倒算时,又是他仗义执言:“张居正做了那么多好事,你们怎么不说?”

不仅如此,王锡爵为内阁四辅时,其子王衡会试第一,言官弹劾主试官,认为有作弊嫌疑。尽管王衡复试依然为第一,可直到王锡爵致仕,其子也没有出来参加考试——从此之后,大明少了一位青年官员,但多了一位杂剧名家。

王锡爵为首辅时,不仅做了很多对民生有益的事情,还赶上了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眼光毒辣的他一眼看出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原的阴谋,力主万历皇帝出兵,于是有了万历援朝之战。

王锡爵墓中出土的忠靖冠

万历怠政,是大明王朝走向衰落的开始,而皇帝怠政的根本,多少与国本之争。万历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泰昌帝),又独宠郑贵妃,想要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皇太子。王锡爵不仅要劝说皇帝让皇长子出阁读书、并立为东宫,一边还得对付那些只会大骂皇帝与内阁们的言官清流,两头为难。这便是节目中前世故事的历史背景。申时行便是因为国本之争没有处理好两边,而心灰意冷,辞职归乡;而王锡爵得罪清流言官,也与此事有关。

王锡爵墓中出土的仪仗

从国本之争,到京察,顾宪成等言官清流总是与王锡爵为敌。某次王锡爵嘲讽顾宪成说“真是怪事,内阁赞成的事,外人一定要反对;内阁反对的,外人一定要赞成。”而后来成为东林党魁的顾宪成则反讽到:“外面也有怪事,外论反对的,内阁一定赞成,外论赞成的,内阁一定反对。”由此可见,矛盾之深。

后来,顾宪成回无锡创办了东林书院,依然拼命要阻止王锡爵东山再起,即便王锡爵无意再出山为官。

申时行、王锡爵先后辞职后,大明陷入到彻底的党争之中,直至覆亡。所以史家对王锡爵的评价很高。

王锡爵很爱昆曲,《牡丹亭》首次演出,便是在王锡爵家中;而他的女儿——昙阳子的故事就更多了。

王锡爵墓中出土的拔步床

王锡爵墓中出土的六脚脸盆架

王锡爵的儿子王衡是杂剧名家;孙子王时敏是清初有名的画家;曾孙王掞,就更有名气了——“九子夺嫡”时,死保太子胤礽,康熙帝大怒,骂他“你曾祖父力奏建储,泰昌在位,未及数月,天启庸懦,天下大乱,至愍帝而不能守。所以,明之亡,你曾祖也有罪”。并将王掞一子发配边疆,等到雍正继位后,更将另一子也发配了。

王锡爵是典型的好男人,与其妻朱氏很很爱。明人笔记里说,他跟申时行都很怕老婆,但其实王锡爵是很疼爱妻子的。他不仅没有纳妾,而且死后与朱氏结发同葬,直到1966年被无意中发掘。

王锡爵墓中出土的九寸圆头雨金乌漆竹骨洒金扇

让文物活起来:一本日记+榫卯小椅

古人的宝贝精致华美,却和我们相隔数百年之遥,只可远观而不可把玩。有没有可能让这么一件六百年前的文物活起来呢?

多年来,凤凰文艺社一直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如唐诗《莫励锋讲唐诗课》、汉服(《汉家衣裳汉代物质生活》)、制壶(《布衣壶宗》)、昆曲(《大美昆曲》) ……几乎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近年,文艺社的文博版块也借助传统优势和各大博物馆展开了密切合作。

就在此时,一本讲述明代家具的书《天工文质》给了我们灵感。这是一本明代家具入门读物,重点考察家具和文人之间的关系。《天工文质》开篇,便提到苏州王锡爵墓出土的这套缩微明式家具,其四出头官帽椅集中呈现了明式家具的形制、结构和工艺等基本特征,是明式家具的典型之作,这套家具正收藏于苏州博物馆中。

随着王锡爵和微缩明式家具的资料搜集愈发丰富,我们就在想,明神宗(年号万历)在位时,是大明王朝的转折点,王锡爵又是亲历了嘉靖、隆庆、万历时代,如果用一本手账的形式,以第一人称阐述,来看万历前期与中期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将很有趣。

于是,以“我”为视角的《大明首辅日记》诞生了!

这本手账共200页,其中约1/3的篇幅的内容页,共梳理了50余件王锡爵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参考大量的文史资料,进行了合理想象。在叙述方式上,更是大胆创新,所以,画风是这样的——

时间:嘉靖三十年(1551年)

朱氏成了我的妻子。她爹朱邦臣是嘉靖四年举人,如今为黄县知县。我将与这个比我年长一岁的女子执手一生吗?欢喜、迷茫!

时间: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

我二十九岁了,已近而立。忧伤。

设计师也花费了大量的心思,配合这个有趣的文案。

事实上,每一页配合的文物图片,也是和王锡爵的大事件相关联的,比如:18岁,王锡爵成亲,搭配了喜庆的微缩架子床文物图片。45岁这一页的插图,因为内容是离开,则是王锡爵墓中出土的小靴子。

当然,王锡爵的四出头官帽椅也必不可少。这把木椅最值得让大家体会的,是其精巧的榫卯结构。尽管尺寸比真实明式家具要小得多,但榫卯结构却毫不马虎。

正如《国家宝藏》节目中介绍的那样,榫卯是古典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是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中,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智慧,也造就了简约却不简单的明式家具。

为了更好地呈现官帽椅的榫卯结构。我们请来古典家具专家,根据文物和文献,对这把木椅进行了虚拟拆件。所谓虚拟拆件,是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用软件进行虚拟绘制和拼接。之后,再进行3D打印。经过反复的打样和调试,终于完美复刻了这把特殊的榫卯小椅。

有趣的是,设计师通过外包装的巧妙设计,让王锡爵坐上了那把椅子,这也暗喻了手账中提及的王锡爵的一生。

我们希望通过它,带着大家回到400余年前,在公元1600年前后,看明神宗万历年间的那些往事;发现那位大明“最后一位无愧于心”的首辅,他那未曾改变的初心,与毕生的坚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