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看李白和峨眉山情缘
唐代大诗人李白算得上一个非常专业的旅游达人了,他游走在蜀地的山山水水之间,而对峨眉山情深得厉害。
我们先看看《登峨眉山》中的李白。
蜀国名山比比皆是,而峨眉山却是最为出名的一座。李白心中,“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李白第一次登上峨眉山,走遍山间名胜,山岩雄奇,群峰怪绝,沟壑深幽,峰回路转,气象万千,纵使多长几双眼睛,实在难以尽觅峨眉山的胜景。他不由得慨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峨眉山松林清风淡淡,山岭清苍悠远。上午,阳光下由密林间洒落下来,光彩奇异,秀丽宜人,犹如一副天然的水彩画卷。人一头扎进来,身披清风,头顶柔光,真是走入了美妙的图画之中。“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旅游到了这个份上,谁还能不心里舒坦呢。
而更让人心仪的景象是,在那个阳光柔媚的上午,丹霞漫天,雾霭袅袅。心怀一腔豪情,走在苍凉的四季之中,偶尔来到了峨眉山,真犹如沉浸在仙人的锦囊之中。
山光旖旎,云蒸霞蔚的峨眉山,让李白喜不自禁。“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在微尚,欢笑自此毕。”倘若能够像一个仙人一样,云霄弄箫,轻音悠远,山间清泉随着箫声飘动,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了。
山美水静,心旷神怡,忽然“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偶遇峨眉山的仙境宝气,人心里清爽舒坦,往日的烟尘浮华被涤荡得一干二净。“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在这样的境界中,如果能和骑羊子葛由相遇,并与之携手,成仙而去,岂不是最完美的人生。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和峨眉山的相遇,是李白游走蜀中的一件大事。青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意气风发,怀揣一腔济世梦想,在四川巡游。而最是峨眉山的美景吸引李白。
一次相遇,满眼惊艳;一次携手,便成终生。峨眉山立在了李白心中,以致于他后来数十次说起峨眉山。
而我觉得,李白写峨眉山的诗歌中,《峨眉山月歌》堪称最为经典的一首。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公元725年的某个秋夜,李白乘船行将离开蜀中。一轮弯月挂在峨眉山头,倒影在寂静的平羌江水面上更是柔美。从清溪出发去往三峡,船到渝州就远远地看到了山月。
有人说,这首诗是一幅李白离开蜀中的行迹图。我觉得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李白的却是一个高手。他用寥寥数语,先写远看峨眉山,再写平羌江所见,又写船过清溪,还写夜行三峡,最后写到了目的地渝州。诗歌的意境清朗,语言平实,韵律优美。可谓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李白是一个写月亮的圣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诗句,是李白诗歌绕不开的经典意象。而我觉得在《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更是凸显了李白对峨眉山的仰叹、眷恋和依依不舍的情缘。时间到了秋天,是峨眉山的那轮月亮勾起了李白的情感。半轮秋月,一腔情意。是峨眉山月让“思君”之情成为千古不化的审美意象。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的一个秋天,李白在安徽宣城和由峨眉山而来的僧人广浚相遇。在推杯问盏之后,广浚弹起了琴曲。琴声犹如万壑松涛,时而如轻风摇曳,时而如溪流潺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余音袅绕,心为所动,李白禁不住感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在唐肃宗李亨时代,李白在流放夜郎遇释之后写了另外一首《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为送别蜀中僧晏人入中京而写。
这首诗里,李白描述了峨眉山月在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我在巴东三峡时,西望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色定是烙入了李白的骨子里。竟至于牵牵念,永难忘。“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可以说,李白带着峨眉山的月色行走在那个很不舒朗的世界上。李白希望用理想的光芒能够照亮人生,能够照亮暗夜。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旅程,李白的人生带着峨眉山月行走,他心中充满了澄明和通透。
带着心意旅行,谁又能不仰叹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