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商代的烹饪文化——商妇好青铜三联甗

2021-01-29

“民以食为天”从早期智人到现代人的过渡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于食物的选择早已摆脱了对先天本能的依赖,主要凭教养获得的后天经验等诸多因素进行食物的选择,与此应运而生的烹饪、餐饮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甗”是古代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甗”的典型代表则是商晚期妇好三联甗。

商妇好青铜三联甗(yǎn)杨晓君

妇好青铜三联甗于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五号墓妇好墓,是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68厘米,甗架高44.5厘米,长103.7厘米。由一件长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组成。

此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用以盛物,下部为鬲,用以盛水,中间有箅以通蒸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甗,商代早期出现了铜甗,晚期有所增加。商代的铜甗大多是甑、鬲连体,一次铸成,并且都是单体,即一甑一鬲。而这件三联甗则是由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组成。这种样式的铜甗到现在为止仅此一例。3件甗联为一体,故名“三联甗”。

商妇好青铜三联甗(yǎn)局部杨晓君

该甗架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该器表面还铸有精美的纹饰,架面饰蟠龙纹三组,分绕三个圈口,口周壁饰三角纹和云纹带。器面绕圈口饰蟠龙纹三组,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颈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龙的身尾均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架面四角分别饰以牛首纹,牛口向外。甗架四壁也有精细花纹。长边两面各饰五组龙纹和六个大圆形火纹,两者相互间隔,其下接饰大三角纹10个。短边两面中部各有一龙,四壁饰夔纹间以圆形涡纹,下饰大三角纹,均以云雷纹为地。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铸铭文“妇好”两字。此器形制特殊,为商代青铜器中少见。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是商朝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此器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痕迹,可见为实用器。使用时,甗鬲腔内的热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中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品,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食物的品类和总量。妇好三联甗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

商妇好青铜三联甗(yǎn) 图源网络

将食物由生变熟,有烤、煎、炸、蒸、煮等多种方法,科学研究表明,采用蒸的方法不仅最有利于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且不产生有害物质,最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从考古资料看,我们的祖先在距今约7000年的时候,便烧制了陶甗,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气、采用蒸的方法熟食的民众,加之,祖先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曾说:“中国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饭”。甗,一种看似简单、平常的熟食器,竟然还有着如此重要的科学内含。

“妇好”二字铭文,说明了这件重量级炊具的归属。妇好三联甗卓尔不凡的构思与造型固然令人称奇,其外表丰富而和谐的装饰也足以让人留连驻足。充分反映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所达到的境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