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化新观察|看!一群奋力的牛,一个“犇”跑的国

2021-01-29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形象家喻户晓,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看看,国家珍藏如何诠释“三牛精神”——

辛丑将至,中国美术馆瑞牛祥集。

淘尽“家底”,70余件以“牛”为题材的经典名作集中呈现,既有馆藏齐白石、李可染、董希文的经典“牛”作,也有刘开渠、王合内、熊秉明、吴为山等名家“牛”塑,还有剪纸、年画、春联等体现生活乐趣与时代特色的牛年写意。

观众参观中国美术馆“美在耕耘”新年展 (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千姿百态的牛,或牵骑徐行,或昂然静立,或回首凝望,或河边戏水……观照自然、观照性灵、观照内心,关注生命精神,折射“美在耕耘”的永恒主题。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1963)布面油彩 (中国美术馆藏)

牦牛奋蹄耕耘翻身土地

董希文生前先后三次入藏写生和创作。其《千年土地翻了身》以朴素画风与真挚感情,表现了翻身农奴在自己土地上耕耘的喜悦心情。

“被犁头铲起的新土,闪闪发光,熟褐色的湿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经形象加工,使它们散发出难以形容的芳香。”画家如是描述。

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使画面充满行进感;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使人感受到西藏春天的气息……

熊秉明《孺子牛》 铜 2019年陆丙安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塑造中国知识分子自我认识

在旅法艺术家熊秉明的艺术生涯中,其体量最大的作品,当属如今屹立于南京大学的“孺子牛”。

本世纪初,适逢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任南京大学教授的吴为山邀请熊秉明为校庆创作作品。于是,有了这座长7.5米的巨型铜雕。

作品立于心性的表达汇成牛的形态,俯身昂首,忠诚地将两条前腿跪在泥地上,时刻准备躬耕前行……吴冠中为这座铜雕题下“孺子牛”3个大字。杨振宁题词:“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

楚图南《题秉明雕塑老牛》 书法 2019年陆丙安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此次展出的,是艺术家雕塑初始小稿翻铸的作品。在这座“孺子牛”前,还展出了楚图南《题秉明雕塑老牛》书法作品:“刀雕斧斲牛成形,百孔千疮悟此生。历尽人间无量劫,依然默默自耕耘。”

潘鹤《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1984)铜 中国美术馆藏

甘当牛马为后人开路

牛背高高拱起,牛角奋力前冲,这是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开荒牛”。

这头牛名列《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物》榜单,写照了深圳经济特区开拓者们甘当牛马、为后人开路的“闯将”精神。

中央批准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潘鹤受邀为深圳做一尊雕塑。

晚霞中的深圳,推土机、拖拉机轰响着作业,尘沙滚滚,强烈的视觉冲击,瞬时点燃了艺术家的灵感火花。

潘鹤说,马路上千千万万的拖拉机、推土机都是开荒牛;开荒牛后面的树根不是树根,是所有阻碍发展的落后的意识,盘根错节,不拔了这些根,新发展就扎不下根。

而今,作为深圳精神的象征,“开荒牛”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地标。

下滑瑞牛祥集长图,祝福新年,“牛”转乾坤

出品人:赵承

监制:邬焕庆

统筹:吴晶、王敏

记者:周玮、范思翔

编辑:廖翊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