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傩”是什么?驱傩怎么驱?
导读:农村有俗语说,“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什么意思?“傩”是什么?“驱傩”怎么驱呢?
日子一进入腊月,无形中好像快了很多,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忙着总结和规划的事情,恍惚之间有些日子就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今天已是公历2021年的1月16日,也是农历庚子年的腊月初四,四天之后就是我们中国人极为崇尚的腊八节了。而腊八节的前一日是“驱傩日”,有农村俗语说,“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傩”是什么?俗语“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想要表达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傩”字在字典里不仅被解释成了“干肉”的意思,也有“驱傩仪式”的指向。《后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说,“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驱傩”就是一种民俗活动,而“傩”指向的就是“疫病”和“灾难”。俗语“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果在腊月里不及时举行“驱傩”活动,到下一个农历年,有些事情可能就不太顺当。
有说法是,“驱傩”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与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颛顼有关。传说颛顼的老婆高阳氏生过三个儿子,出生后不久便都去做了疫鬼。其中有两个跑到江水中为疟,另一个跑到了宫室的角落里行妖作怪,三个疫鬼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吓唬和纠缠小孩子。所以,古时候每逢腊月都要有专门的祭祀官组织人手持傩驱避疫鬼,以求平安。
历史上记载的“驱傩”民俗做法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代。周代时,每年分别在季春、仲秋、季冬(也就农历的三月、八月和腊月)举行三次“驱傩”活动,汉代和宋代以后都奉行在腊月里举行相应的“驱傩”仪式。
古代“驱傩”时,参加者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组织指挥,头戴面具,身穿各种颜色的衣服,手执木制的刀枪剑戟和五色龙凤旗,分别装扮成将军、门神、户尉、判官、灶神、土地、神兵等参与活动,在鼓乐中驱鬼驱疫,用意为避灾除病。我国民间的“驱傩”活动与古来就有的神崇拜有关,至今仍然活跃或残存于20多个省、区的某些民族中,傩文化已被我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远古的时候,人类发明了巫术,但巫术有别于宗教的祈祷,讲究控制。在古人的眼里,灾难、危险等所有的“难”,都是因为人受到了“邪气”影响的缘故。所以,为了控制“难”,使人不被“难”缠身,古人便发明了“傩”,通过“傩”的巫术将“难”控制住,由此便有了“驱傩”的民俗仪式。
我国民间流行的傩文化,主要目的是祈愿借助“驱傩”的仪式,求得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天下太平,不能等同于封建迷信活动。“驱傩”这种融合了自然崇拜、宗教、多种艺术形式在一起的民俗活动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祈求风调雨顺、国家太平,民族兴盛,本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