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国家宝藏3》:中华民族究竟曾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

Image 2021-01-16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综艺节目,想要超越前作,并非易事。不过,眼下正在热播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3》就在一片叫好声中拿下三季以来最高评分,在豆瓣上获得9.5分。原因何在?已经播出的六期给出的答案是:格局和视野。

  如果说《国家宝藏》前两季以年轻的表达让人们见识到文物之美以及国宝重器所承载的文化自信,那第三季则更深层次地将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的长卷,以中华大地上的九座历史文化遗产和类别丰富的27件国宝文物回答了两个重要的命题:中华民族究竟曾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今天的我们,究竟该为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

  中华文明赓续绵延,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互相交融

  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中,时常要问两个问题:初心是什么?时代需要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认为,考古学是一门通过文物来研究历史的科学,目的就是以史为鉴,获取人类发展进步的有益经验。

  和前两季相比,《国家宝藏3》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主角,不再停留于某一个博物馆室内空间,而是选取了中华大地上的九座历史文化遗产——600年的紫禁城、933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苏州古典园林、1300年的布达拉宫、1654年的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陵、2500年的孔庙孔林孔府、3200年的三星堆、3300年的殷墟,以及类别丰富的27件国宝文物,传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比如,第一期在介绍故宫时,专门讲到了金嵌珍珠天球仪。作为我国流传至今唯一一座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该天球仪布列星辰、三垣、二十八星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颗星,球面还有黄道、赤道、银河和二十四节气,是融贯科学和艺术的珍品。这件宝物反映出我国清代不俗的天文科技水平,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见证——天球仪最大特点之一是上面的星象引进了西方的星等,体现了当时对西方文明的借鉴。

  事实上,中华文明赓续绵延,一直以来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互相交融。12世纪传入欧洲的造纸术和15世纪传入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加速了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的进程;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助推近代社会变革的关键技术发明……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鉴,因互鉴而共荣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什么能阻挡人类文明互鉴的步伐,唯有携手共进、守望相助,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钥匙。学者认为,这对于全球化受到挑战的当下,极具借鉴意义。

  一件件国宝背后,是一代代历史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辛勤付出

  泱泱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留下无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一件件国宝背后,是一代代历史文化遗产守护者、传承者尽施己力的辛勤付出。

  以“九色鹿”为例,作为美丽、善良和正义的化身,这一经典动画形象定格在了无数70后、80后的记忆里。它的原型出自被誉为中国绘画基因库的敦煌莫高窟。据统计,莫高窟的壁画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保留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绘画佳作,堪称艺术宝库。它们能留存至今,离不开许多人的默默付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选择归根大漠,隐身于世,生死相守,其中便有“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近1700年,是敦煌莫高窟走过的风雨历程;50年,是常书鸿痴守敦煌的岁月。他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十年,艺术创作才华已经崭露头角,本该有美满安逸的一生,他却放弃了个人的艺术创作,每日清沙筑墙、整理资料、修复石窟塑像、临摹历代壁画。莫高窟有一座倚崖高楼叫“九层楼”,檐角挂着“铁马”铃铛,常书鸿听了几十年。后来回到北京,他在窗前也挂一串铃铛,梦里依稀回到敦煌。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场文化的接力。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敦煌艺术之花”正越来越多地绽放在我们的生活里: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电影《英雄》《妖猫传》等许多影视剧的场景取材自敦煌莫高窟;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飞天、舞蹈《丝路花语》《千手观音》中的美妙身姿来自敦煌莫高窟;“九色鹿”的形象亦历久弥新,如今被印在丝巾上、画在茶杯上……

  一如观众看完后的留言:通过《国家宝藏3》,我们感受到文物背后文化的重量、底蕴,知晓了“何谓华夏,何以中国”,它书写过去,指引将来。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辉煌,不要忘记现在的难题,更不要忘记未来我们背负着什么,该如何走下去。(李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