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字变原句意境,怎样改?

2021-01-15

文·段宏刚

李商隐(813年——858年)是唐朝末期成就很高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独树一帜,代表了晚唐诗坛的高峰。流传下来的诗歌有600多首,创作题材很丰富,既有彰显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咏史诗,也有排遣心中压抑苦闷的咏物诗,还有情意绵绵的爱情诗,也有礼尚往来的应酬唱和诗。

他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无疑是那些缠绵瑰丽、含蓄委婉的爱情诗,这类诗歌大多没有起名,以《无题》命名,或者以首句的第一个词语来命名。

《乐游原》是李商隐最有名的一首咏物诗,也是经典的五言绝句,尤其后两句,是广为流传的名句。全诗为: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如果给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字,进而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要怎样改才能做到?

首先,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美学价值,以及所要表达的人生况味,进行分析和了解,就能明白怎么改了。

《乐游原》大约创作于845年左右,此时的李商隐30岁出头,在仕途上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又不幸卷入了以牛僧孺与李德裕两名宰相为首的“牛李党争”,仕途之路几乎被堵死。这对自小树立了远大抱负的李商隐来说,仕途无望、报国无门,这些残酷的现实让他的精神十分苦闷。

于是,在某天下午,李商隐来到长安城南的乐游原散心,面对自然景观有感而发,就作了这首五言绝句。

实际上,李商隐早在25岁就取得了进士,随即得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器重,成为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还将自己女儿嫁给了李商隐。但是,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心腹,受到牛增孺的不断打压,李商隐因此受到牵连,夹在两个大人物之间两头受气,在仕途上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也是在此时,李商隐的母亲丁氏亡故,李商隐不得不从京城长安回到老家河南荥阳为其守孝三年,三年后又来到长安等待进入仕途的机会,但机会并不多。

正是在这双重打击下,李商隐心灰意冷,《乐游原》正是他此刻苦闷心境的真实写照。

《乐游原》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贵在“托物言志”,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生况味融入到写景状物中,从而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从这个层面来看,《乐游原》是一首相当完美的咏物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交代了自己登上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

他选择在傍晚来到乐游原登高临远,是因为傍晚可以看到夕阳西下,红彤彤的晚霞悬在天边,有一种瑰丽烂漫的气氛,美得让人心醉,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感受,足以让人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和郁闷。

然而,李商隐是一位高明的诗人,他抓住了细微的感触,透过晚霞浪漫唯美的景象,悟到了“好景不常在”的没落之感和迟暮之感,这多像浮浮沉沉的生命轮回,世间万物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宿命,景物会这样,人会这样,社会和国家也会这样。

这不正是自己人生处境的真实写照吗?也不正是大唐王朝短暂繁荣后昙花一现的见证吗?所以,他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喟叹。

优秀诗歌,历来都有很大的信息量,意境会沿着读者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越来越深远、宽广,《乐游原》正是如此。

这首诗的神来之笔就是“只是近黄昏”这一句,尤其一个“只”字,用得十分精准,堪称整首诗的诗眼。

“只”的意思曾被许多人解释过,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解释的话,我觉得理解成“不过、不外”更为确切。因为面对无限美好的晚霞,虽然触动了作者的情思,但作者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正是这种无可奈何,放大了他心中的悲凉和苦闷,如同天边的晚霞无边无际。

另外,“只”字还含有“漫不经心”的意思。

李商隐心中虽然很惆怅,但他没有消沉,仍有自己的豪情壮志,心中仍是敞亮开阔的,就像天边的晚霞一样,虽然会沉落,不过是遇到了黄昏罢了,在另一个黄昏,它还会出现。

由此可见,能代替“只”字的单字很多,正、最、虽、却、纵、犹等字,都可以替换,但是,意境立马会降低不少,缺少了“只”字那种“身处绝望里却保存希望”的意境,这跟文人士大夫所倚重的那种不屈不挠的人格力量是一致的。

或者把“只是近黄昏”里的“近”字改成“已”字,同样会降低整首诗的格调与意境,大家可以细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