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金枝》用小说探讨如何做父母 将家族文学延续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昊南
母爱是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其实父爱,也牵扯重大的情感关系,对人的成长轨迹、存在状态深有影响。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挂在时代的航船上。所谓个人的爱恨情仇,其实是夹在时代缝隙里的几代人的挣扎、苦闷和彷徨,以及坚韧不拔地行进。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邵丽新长篇小说《金枝》因关注现实,关注两代人的人性成长而引人瞩目。
在《金枝》中,“父亲”在时代的洪流中建立了两个家庭,而他和他的子女们几十年却陷入各自的人生和人性困境中。半个多世纪以后,“父亲”从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悄然落幕。但是他留下的两个家庭,和在这场困局中缠斗不休的妻子和儿女们,却无法走出漫长的阴影。他们好似风光无限,内里却是千疮百孔,一触即溃。父亲的死是消弭伤痛,还是鸿沟难填?父辈们熟悉的模样,他们是如何铺就我们和新一代人性的底色?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家人的故事……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以自己的成长为主线,是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审视父亲和自己的关系,是以“孤单”“恐惧”“仇恨”为主要基调的;另一部分是建立在对生活的体察之上的,是体验、记录之后,对中国现代家庭的反思。这一部分建立在爱与自省之上,是作者被生活不断刺痛之后又不断成长和升华的写照。
面对自己的两次婚姻和多个儿女,“父亲”的应对方式是恐惧、冷漠和逃避。这样的父亲形象,我们何其熟悉?在一定的时代,父亲(也包括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就如同我们所根植的文化土壤正在遭遇的干旱,龟裂的纹路深深刻印在子女的心头,长年的焦渴化为怨恨,并总能够找到怨恨的出口。而这个出口往往并不是父亲或者母亲本人,而是同样深受其害的另外一个自我——《金枝》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像一棵老树,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呈现出枝繁叶茂的盛景。但谁能知道,一棵树延伸出去的两条根脉,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成长?那些盘根错节的忧伤,又曾经为两位妻子和各自的儿女留下过多少难以追问的生命谜题?最亲密的父女关系在一场风波之后突然变得冷淡,一直无法忘记这一创伤的女儿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原谅父亲。女儿用严厉的眼光俯身记忆的万花筒,看到那斑斓的色彩无一不是稍纵即逝,那片刻的深刻则是永恒的铭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文学圈出现了一批书写家族脉络的作品。比如《红高粱》《白鹿原》等。《金枝》也正是这么一部家族视角的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副社长杨新岚评价说,这种将寻根文学、家族文学的写作延续到作者本人以及下一代身上的写法,目前还没有人尝试过。作者用一种超然的智慧、对人生的把握和领悟,把人世间的痛苦煎熬贯穿了起来。
文学评论家程德培也认为,在《金枝》当中,“我” 不仅是叙事者,而且也是叙述的对象。从父亲的女儿到为人父母的周语同才是那个承上启下,夹在中间的人物。将过去从遗忘中拯救出来使我们能够从过去读出现在,呼唤我们身在家庭走入历史。这种被唤醒的意识就像酣睡的特洛伊人群的希腊一样巍然屹立。
身为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的邵丽,是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金枝》这部作品当中,作者不仅审父,她的“自审”同样强烈。这种自审依然取决于无意识当中的对父亲的委婉批判——女儿不断用极端的方式伤害着自己的孩子,不过是对父亲的矫枉过正而已。而在延续不断的生活和未来当中,我们如何做父母,依然是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