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葡京的乐海遗珠——记里斯本博物馆收藏的康熙五十五年石磬
葡萄牙里斯本的Medeiros e Almeida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其中的馆藏文物却弥足珍贵,尤其以东方艺术品居多。2019年夏,应馆长Maria Mayer女士的邀请,我赴该馆考察了中国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所制的两件石磬,并对其进行测音。
图一 铭文“蕤宾”和“应钟”
何以考察这两件磬,还要追溯到我发表的一篇译文《18世纪欧洲的中国乐器及乐器演奏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述及里斯本博物馆收藏有两件中国石磬。于是,我便与该馆联系并促成了对这两件磬的考察测音。
图二 FMA307磬
这两件石磬,一件编号为FMA307,外观呈墨绿色;另一件编号为FMA308,外表为浅绿色。据两件磬所示铭文,均制造于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细审其铭文,“康熙五十五年制”均出现于磬的股上边处。其中FMA307的鼓上边还有铭文“蕤宾”二字,FMA308的鼓上边有铭文“应钟”二字。铭文顺序自上而下,清晰可见(图一)。此两件编磬,通体饰描金云龙纹,龙纹位于股、鼓中部,四周以云纹装饰。鼓、股上下边尤显云纹以示装潢,纹饰华丽,构成龙纹为主,云纹为辅的生动画面。两件磬的外形呈倨背角底状,且鼓、股宽大,与周汉时代的直底或弧底磬相比,差异较大(图二至图三)。
图三 FMA308磬
这两件磬陈列于博物馆内的一间展厅内,悬挂于木制磬架之上,并附有两件磬锤。二磬的大小及外观极其相似,但厚薄和重量略有差异,FMA308磬略显厚重。据笔者测量,数据如下(见表一)。
测音时,我对两件磬进行了鼓上角部位击奏,并将录音传至iZotope RX7软件进行音响分析。测音及测量均在十分安静的室内环境中进行。音响测定结果如下(见表二)。
《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即磬。磬乃石制板体击奏体鸣乐器。
磬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件特磬,逐渐发展演化为成编演奏的编磬,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清史稿》卷一百一云:“编磬,以灵璧石或碧玉为之,十六磬同虡,应十二正律、四倍律,与编钟同。阴阳各八。皆为钝角矩形,大小同制……惟实体之薄厚,以次递增。”由此可知,清代编磬用料为灵璧石或碧玉,大小相同,厚薄相次,其音律设计与编钟相同。由表一可知,两件磬大小基本相同,通长50厘米,通高30厘米,但厚薄有异,蕤宾磬厚度为2.5厘米,应钟磬为3.2厘米。由于大小基本相同,故要说明厚度的差异,是决定磬所发不同音高的关键因素。《考工记·磬氏》载:“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这两件康熙五十五年磬,股长约26厘米,鼓长35.5厘米,股鼓之比为“股二鼓三”,合于磬氏尺度。由表二测音结果可知,蕤宾磬与应钟磬为纯四度关系,符合同套编磬的音程关系。若设黄钟为五声音阶首音do,那么此二磬则应为#fa和xi。由此推断,这套编磬的黄钟应该为小字二组的#d2。通过观察磬体的大小、厚薄,旁及音响测定,可得知两件磬属康熙年间的同套编磬。对比观察,康熙五十五年编磬的纹饰与芝加哥艺术学院藏乾隆二十六年(1761)编磬(图四)如出一辙。
图四 清乾隆二十六年制石编磬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目前已知的馆藏康熙年间磬屈指可数,大部分为乾隆年间所造特磬及编磬。与特磬相比,这两件编磬体型略小。清代康熙年间的磬目前见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品,通高28.3、通长50.2、厚2.5厘米,有铭文“林钟”以及“康熙五十五年制”的字样(图五)。磬以云龙纹装饰,由于尺寸大小及纹饰相近,笔者推测,此件林钟磬与里斯本的两件编磬或许同出一组,但未经测音证实,尚不能妄下定论。此外,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院藏有10件清代编磬,大小相同,厚薄相异,也属清代康熙时期制品。
图五 清康熙五十五年制“林钟”石编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乾隆朝和硕庄亲王允禄在奏折中言:“制造乐器则自康熙五十二、三年陆续颁付太常在案……康熙五十七年乐器俱已告成。”研究表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的编磬与编钟可配套演奏,并可旋宫转调。根据《钦定大清通礼》和《钦定大清会典》记载,祭祀历代帝王有专用的祭祀乐舞,即《中和韶乐》。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琴、瑟、笙等。据史载和音乐文物,编磬至少在清代康熙年间一直沿用至清代乾隆年间,并可与编钟合奏,反映出清代宫廷礼乐活动中钟磬合奏的场景。
(笔者在考察期间得到里斯本博物馆馆长Maria Mayer女士的慷慨协助,谨此致谢!)
▼
图文转自
文物天地月刊微信公众号
作者|方雪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