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宣纸制作技艺

2021-01-10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其具备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点,故有“国之瑰宝”“纸寿千年”的美誉。

从晋代开始,我国的书画艺术蓬勃发展,书画名家辈出,极大地促进了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质量的提高。“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西记》书中,里面有“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到了宋代时,宣纸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绘画的繁荣,使得宣纸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的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发展。

种类:

宣纸的种类非常多,按料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有几十个品种规格,另有品种繁多的加工纸(熟宣)以及宣纸制品如册页、扇面等。造纸的主要原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特性不同分为弱吸墨纸类和强吸墨纸类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笺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笺等。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笺、蜡笺,今天已很少见;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笺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笺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特点:

宣纸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产地环境: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

制作流程:

宣纸的制作,以榆科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并将其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进用猕猴桃藤汁做成的纸药,抄制出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一百多道工序。

原料加工:宣纸在制作之前,要经过一道皮料制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制作的工序。其中皮料制作主要指对檀皮纤维等制纸原料的加工,其中又包含了三十多道烦琐的小工序,如剥皮、踩皮、摊晒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纤维料等。草料制作工序则主要是对水稻草等草纤维进行加工,其中包含了约二十道小工序,如选草、切草,捣草、反复地蒸煮与日晒等直至最终漂白成草纤维料。

配料:即将檀皮纤维料与草纤维料按以定比例混合。所需纸品类别不同,所配制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配好的料需要再经过筛选、打匀、洗涤等,最终制成一种混合纸浆。

成纸:将这种混合纸浆配上适度的水,再配上加入了猕猴桃藤汁的胶,然后再经过捞纸、压榨和焙纸,整套工序下来,纸的好坏和洇墨效果等都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成为宣纸的原纸。

但作为商品的宣纸仅如此还不够,成品的加工宣纸,其标准要求也很高,不但要求做到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有隐约的竹帘纹,还要使切边整齐洁净,纸面上不能存在褶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着物等瑕疵。因此,还需要对已成型的纸张进行逐以的辨别和挑选,再将选中的纸张剪去毛边,加上印刷、过矾、打磨、包装等,才能成为享誉世界的宣纸。

现状:

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宣纸生产原料因为种植经济效益差等出现严重危机;同时由于某些厂家不良经营行为的影响,伪劣产品损害了宣纸的声誉,市场几近混乱;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令人担忧。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宣纸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唐代以来,宣纸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人工制作的程序大多仍不能被机器制作所取代。宣纸制作技艺在以代一代的制作师手中已传承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在人们的摸索和实践中,其技艺日臻完善。在此期间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李一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