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2021-01-07

向死而生折骨为刀的侠客子路!

子路的悲壮的死,是侠客精神与儒家的礼义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子路本来与孔子年龄相差不大,在成为孔子的弟子后,忠心耿耿地跟着孔子,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朋友的关系,胜过弟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子路是孔子最为倚重的人。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更是孔子的保镖,因为他长得孔武有力,适合干这个。子路还是孔子的司机,孔子周游列国乘坐的牛车,基本上由子路来驾驶,子路还是孔子的大管家,在外流浪期间,什么打尖住店、外出找吃的,基本上由子路包办。

子路还是孔子的出气筒,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孔子总是要骂几句,一方面是告诫子路,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解气。

总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地位最为特殊的一个,也是孔子最宠爱的人。

子路身上有一种侠客的气质,但是子路在没有遇到孔子之前,还不能叫侠客,他只是一个野人,就是在城郊外混日子没有正经职业的人,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小混混。

子路没有正经职业,勇猛而有蛮力,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样。《史记》说,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强。头戴公鸡羽毛做的帽子,腰间挎着用猪皮装饰的长剑。一天,年轻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轻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气扬,二人相见,感觉连大街都变窄了。

二人相遇的后果,在《史记》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尽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结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顿。但孔子不生气,而是“设礼稍诱子路”,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才动手又动口。孔子给子路讲了一大箩筐道理,用礼仪去引导他。子路最后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说情,正式拜在孔子门下。从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为孔子最为依赖的弟子。

子路的死,非常悲壮,但是孔子早就看出了子路的最终结局,孔子老是担心子路不得好死,因为子路的性格刚猛,做事总是那么冲动,孔子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诫子路,有时候勇并不是什么好事,做事情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做二愣子。

但子路,从一个小混混小流氓,在孔子的教育之下,成为一个忠诚的战士,他用生命诠释了儒家的礼和义。

儒家强调礼,所谓礼,其实就是上下尊卑的制度,你要是做别人的助手,做别人的门客,你就要为别人服务,为别人献身。

儒家强调的义,所谓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孔子强调,在正义面前,每个人都要见义勇为,而不是见义不为,要勇敢地承担起君子的责任和道义。所谓君子的道义,就是为君之事,死君之义!

子路的死,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选择了捍卫道义,孤身和敌人对抗,最终死于敌手,被剁成肉酱。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权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卫国还是不安定,卫出公的老爸蒯聩一直想把儿子的国君之位抢回来。蒯聩是孔悝母亲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对于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亲立场相反。母亲支持弟弟蒯聩,孔悝支持表弟卫出公。但孔悝是卫国的执政官,蒯聩要想做国君,必须获得孔悝的协助。

蒯聩潜入卫国,躲在孔悝的菜园里。孔悝的老妈亲自出手,把儿子抓了起来,强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国君,把表弟赶下台。因为要“歃(shà)血为盟”,菜园里找不到牛,只好临时杀了一头猪,以猪血冒充牛血。他们胁迫孔悝登上立盟约的土台,让孔悝宣布蒯聩做国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里,听到政变的消息,急忙往城里赶。路上遇到了从城里逃出来的同学子羔。子羔告诉他,大势已去,赶紧逃吧。子路说,我吃人家的饭,却在人家遇到危险的时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为。于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聩的人搏斗起来。子路人单势孤,受了重伤,帽子上的缨也断了。

子路说,君子在临死的时候,帽子要端正。他用尽全身力气,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静地等待死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临终时应该保持心灵的平和”,而子路比苏格拉底还平静,他以一种君子的优雅姿态,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庄严而悲壮地死去。

纵然子路被敌人剁成肉酱,但子路“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永存!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个追求道义、从容赴死的君子,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伟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知识分子“求仁得仁”无悔的坚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