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宝盖头?其实大有深意
题字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文人骚客诗书画作相互题字之雅兴,到帝王将相给人题字之尊荣,题字文化逐渐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它也是一种与其他人进行交际应酬时,高雅而易行的方式。
对于一所高等学府而言,学校大名的题字,更是至关重要,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所学校的门面。当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各自周年校庆时,都选择诚邀毛主席,为他们题字,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清华北大校名题字,皆出自主席之手,8个大字饱满生动,恢弘大气,实乃精品。后来主席还为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校题字,由此可见,主席对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不过今儿我们要说的不是主席的题字,而是另一位伟大先生的题字,1926年8月,鲁迅先生受邀来到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后来厦门大学也特意使用了鲁迅先生的字,作为校名题字。
那么问题来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为何会在题写厦门大学4字时,出现“4字错俩”的情况?甚至“学”字连宝盖头都没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别急,咱接着看。
如图所示,由鲁迅先生题写的“厦门大学”,“门”字少了一点,“学”字则直接没了宝盖头,乍一眼看去,确实是“错别字”,但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分析,才知其中真意。
这“门”之所以无点,是因为鲁迅先生认为,它就如同翘首求学的学生,和一个弯腰垂首,给学生解答疑惑的老师,两者相融,凸显出一种美好的师生关系。而“学”之所以没有宝盖头,是表达“学无止境、埋头苦学”的精神。以上,乃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深意。
其次,笔者想说的是,即使没有这层深意,鲁迅先生的题字,依然不能说是“错别字”,因为这4个字,乃草书。
《说文解字》中云:汉兴有草书。其特点为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初期的草书,建立在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的基础上,故而还能看出隶书笔画行迹;待到汉末时期,草书进一步“草化”,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等也开始出现简化;等到唐代时,草书愈发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更是奇变百出,甚至潦草到让人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字,世人称之为“狂草”,张旭、怀素便是其中代表人物。
而鲁迅先生的“厦门大学”4字,正属于草书,在草书中,一个顿笔,一个提按,就能代表一笔,所以这“门”字,一点一横折,中间有一处顿笔,代表的就是那个点。其实如果将这4个字放在民国,是没有人觉得它们是“错别字”的,如今之所以引起一些人的误会,是因为现在人学书法的越来越少了,自然不知草书的奥妙。
所以说,鲁迅先生并没有写错字,而是一种书法艺术的表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