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永恒的守望|方掬芬:我愿奉献一生的地方

2021-01-06

方掬芬

1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批由延安青年剧院来的“老”同志和东北解放战争中参加文工团的同志一起在北京正式组成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北文工团的同志中间还有一个少年队,是由一群“娃娃兵”组成的。后来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骨干。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时直属团中央,除上述提到的人员来源之外,剧院还到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吸收了大批艺术家、艺术青年。我当时是一名大学生,1949年7月26日由华东团工委分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我们到达后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之后,剧院把我们分成了两个队,一队到江西、陕西、河北等地的老区演出;另一队被称为“青年文化列车”,沿铁路线到各地演出、服务。我们每到一处,除了演出还要深入生活,到工地、工厂、学校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到职工家、劳模家访问,搜集他们的事迹,创作新节目。我们还向沿途的民间艺人学习,请他们为我们讲课,到了河南就学坠子,到了湖南就学花鼓戏,到了湖北就学汉剧……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了。1月,我们“青年文化列车”来到鸭绿江沿岸的丹东、图们等地区工作,有时候也去沈阳、长春等地进行慰问演出。两年的“青年文化列车”生涯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做文艺工作不能脱离人民和生活。

2

有一天,我正在和大家一起工作,管理我们的周来同志(我院第二任院长)把我叫到门外,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决定成立一个附属儿童剧团,专门为少年儿童服务。组织上决定把我调过去当演员。1952年,廖承志同志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儿童艺术剧团,附属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当时领导决定建团后创排的第一个剧目是《小白兔》,并且请刚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女导演孙维世执导。当时我们了解到,她是烈士的后代,是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义女。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她边导戏边教学,给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使剧团工作步入正轨,更加专业化,很多人被送到大学深造。剧团请了很多著名导演来排戏。当时文化部邀请了4位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办培训班,包括舞美、戏剧文学、导训班和表演干部训练班。我在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主课老师是苏联专家鲍里斯·格里高里耶维奇·库里涅夫。他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也教会了我们要热爱生活、敬业爱业。

3

1956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成立了。同年6月1日,我们迎来了对我们来说非常特别的一个儿童节。一大早,孩子们穿着节日的服装早早地来到剧院。上午9点,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宣布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正式成立,全场沸腾的情景可想而知。

我们建院的第一个剧目就是上海福利会儿童剧院院长任德耀同志的《马兰花》。《马兰花》上演后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如今已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 《马兰花》剧照

▲ 《玛什卡》剧照

▲ 《以革命的名义》剧照

有了自己的剧院,有了为孩子演戏的园地,全院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一心想排好戏、演好戏。我们剧院从1956年到1965年上演了45个剧目,如库里涅夫、白珊、罗英导演的《玛什卡》,徐晓钟导演的《青年近卫军》,吴雪导演的《革命之家》,朱漪导演的《以革命的名义》,陈颙导演的《岳云》等。

随着时代的前进,越来越多的对艺术充满憧憬的年轻人加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尤其是中央戏剧学院为我们代培的表演76班(又叫儿童剧班)的同学们,带着毕业剧目《东海人鱼》和《小北找爷爷》来了。这一班同学早已是中国儿艺的中流砥柱。

▲ 方掬芬(右二)饰演《报童》中的蛐蛐

伴随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剧院同志的创作热情高涨。之后,我们恢复了很多保留剧目,同时也创作了很多新剧目,如《报童》《奇怪的101》《长城有个黑小子》《我的童年在黑土地》《闪烁吧,繁星》《东海人鱼》《寒号鸟》《之伢子》《喜哥》《月光摇篮曲》《开天辟地人之初》等。我们还从日本引进了音乐剧《青鸟》《皇帝的新装》等,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新世纪以来,我们剧院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壮大队伍,在艺术风格上进行新的探索、尝试新的创作手段。复排了保留剧目《十二个月》,之后的《饼干小子》《安徒生之旅》等在舞台形式和导演语汇上都进行了创新。

在我们这个行当有个说法,一个演员的成功除了自身的条件,还必须勤奋,还需要机会,三者缺一不可。实践告诉我:确实如此。每当观众为我鼓掌时,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我的同事和幕后的英雄。我会永远怀着感激的心情想到他们!

4

我觉得戏剧是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儿童戏剧更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有公益性的部分,是需要扶持的,或者国家扶持,或者地方扶持,或者地方有志之士扶持。我不是反对儿童戏剧走向市场,然而不能忽略其公益性。儿童戏剧绝不能粗制滥造。

儿童戏剧和别的戏剧是不同的,搞儿童戏剧的人,不仅要懂表演,还要懂儿童心理,要懂教学。我们除了表演,还要唱、要跳、要练基本功,我们是专业的儿童戏剧工作者。我相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定要重视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多次到国外看戏,国内舞台也是多姿多彩的。我感觉我们的思路应更开阔一些、想象力更丰富一些、表现手段更多一些。儿童戏剧本身是一个新兴的事业,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

作为一个戏剧院团,首要任务就是出好戏,同时培训人才,名演员、名导演、作家、舞美、音乐家、管理家,没有这些就不是剧院,这些都是不能停顿的大事情。现在我们有一批年富力强、热爱儿童戏剧事业、尽职尽责的同志在剧院的各个岗位上,这是最令人高兴的事。

5

近年来,我们剧院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剧目走出去,在中国儿童戏剧节上演出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院团的优秀剧目。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剧院成长起来,成为剧院的艺术骨干,剧院的事业在青年的推动下迈向新的高峰,作为剧院的老人,我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我想用《马兰花》中的口诀来结束这篇文章,也借此祝愿“中国戏剧”这块百花园地里的“儿童戏剧”这朵小花常开不败:

马兰花,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

(文章有删节,文内图片均来自网络。)

责编:陈晓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