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石狮扎纸工艺精美绝伦

2021-01-01

惟妙惟肖的仙女、形态逼真的三国人物、活灵活现的武松打虎等一些中国历史、传说故事里的人物造型展现在黄荣宗的工作室里,简直是精美绝伦。乍一看,以为它们是雕塑出来的,实际上它们是用纸张和绸绢包扎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纸扎艺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纸扎艺术传承者黄荣宗(又名黄清权)工作室,去解读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1 纸扎在闽南地区尤为盛行

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彩扎等,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最初,纸扎是起源于丧葬习俗的,它是为满足群众的祭祀信仰心理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黄荣宗说,它起源于唐朝李世民游地府的传说故事。李世民为了让在地府的兄弟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请道人为他们做功德,所以就让人用纸张、布绸制作一些房子、马、侍者及一些生活用品,然后焚烧给他们。纸扎艺术就这样从皇宫里传到民间,并被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广泛使用在丧事上,用于报亲恩,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能安乐生活。后来又延伸到喜事等民间习俗,表达了人们知恩图报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仪式感。

泉州丧葬,尽显逝者的尊严,体现了泉州人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而纸扎恰恰是凸显丧葬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纸扎在闽南的盛行。黄荣宗,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糊纸人,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糊纸,由于天赋较高,15岁时,其制作、画画、书法、剪纸、泥塑、贴纸、彩绘样样通,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虽然黄荣宗上世纪90年代改行做服装,但今年60岁的他纸扎艺术水平在晋南石狮一带依然是领头人。开头笔者所见到的作品,均出自他那双灵巧之手。

“由于福建华侨多,经济富庶,大家对丧葬比较讲究,尤其纸扎种类更是多种多样,房子、轿子、花篮等,整个出殡队伍很热闹,很庄严。”有着丰富纸扎经验的黄荣宗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盛行。纸扎这项艺术还是有需求的,这也在石狮造就了一批工艺精湛的纸扎人。

2 纸扎是一项综合艺术活

纸扎分为站活、坐活两种功夫。站活主要是指制作大型纸扎作品,一般需要站立完成,坐活指制作人物等精细的作品,大多坐着完成。其种类不外乎以下三类:一是人像,包括神像、戏曲人物等;二是建筑,如灵龛、灵厝、主亭、车轿等;三是民俗品,包括花灯、花亭等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诸种纸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艺精湛。

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纸、绸为主要材料。以竹、蔑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平添几分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大家的印象中,普遍认为纸扎艺术一般用在丧葬场合。其实不然,闽南地区的一些习俗中可经常见到,如正月初九的三界和天公纸、正月十五的元宵灯、清明节的纸花、七夕的七娘妈亭、七月的普渡马、灯仔等。还有婚庆寿庆也可见到一些纸扎艺术品。

功夫全面的纸扎人,要会扎制、会画、会写、会剪、会贴“五会”,好比是一名综合型人才。“只要功夫到位,顾客想要我们扎什么,我们就可以扎什么。”黄荣宗自豪地说,过去都是手工制作,如今半机械半手工。飞鸟走兽等一些小物件,也是由机台批量生产。因此现在的纸扎丧葬品也没以前做得精致了。

3 最年轻从业者已有40多岁

今年6月13日“非遗日”,市文体旅游局举办了一场“非遗”作品展示活动,黄荣宗应邀参加该活动,其作品“武松打虎”引人关注。大家纷纷赞叹:像这样充满艺术魅力的纸扎应该被传承下来。那么这项古老艺术如何传承呢?

笔者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看不上这项民间艺术。目前石狮只有六七十人从事该行业,最年轻的已有40多岁。“纸扎艺术,从唐朝流传至今已有1400多年,都没有消失,我相信它不会泯灭的,因它与中国孝道、丧葬文化紧密相连,而且它不只用在丧葬场合。”黄荣宗说,其实这也是一项手工,可以进学校的手工课,让孩子感受这项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黄荣宗告诉笔者,如今他的工厂已交给儿女了,有了充裕的时间,他计划把二十四孝、三国人物、忠孝廉节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用纸扎艺术制作收藏,并拍摄出书,为后代留下一些精致的纸扎作品以及制作工艺,让大家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

(王秀婷 蔡志坤 文/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