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玩杂说】竹刻工艺“贴黄”

Image 2020-12-10

贴黄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贴黄器是木与竹结合的工艺品,其工艺为:取竹筒内壁黄色表层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胎制器上,然后磨光。贴黄表面可素,可雕刻花纹。

贴黄器突破了竹材圆筒形的局限,以木料作胎,器形多样,不仅增加了器物的造型美,其实用价值也大大增加。同时,竹黄细腻的纹理、温润的色泽、象牙的质感,弥补了一般木材脉络粗糙的不足,从而用廉价的材质,获得了高雅的享受。

竹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艺,竹刻与木结合的贴黄艺术更为我国所独创。据载,自清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而尤以上杭为早。《上杭县志·实业志》称:“三吴制竹器汗青,取滑腻而已。杭独衷其黄而矫合之,柔之以药,和之以胶,制为文具玩具诸小品。质似象牙而素过之,素似黄杨而坚泽又过之。乾隆十六年翠华南巡,采备方物入贡。是乾隆时尚精此技,今已不可得矣。”这说明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上杭贴黄已达到很高水平,并成为贡品。因此,一般认为,贴黄至迟清初已有,或可早至明代,但其艺术高峰在清乾隆时期。

贴黄器有民间和宫廷之分。民间的贴黄器,一般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似乎更加注重实用性;宫廷的贴黄器则工精华美。由于乾隆皇帝对贴黄器的喜爱,促进了贴黄艺术的发展。现存贴黄器的精品,都出自清乾隆时期。此时期宫廷的贴黄器装饰技法繁多,不胜枚举。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贴黄加浅刻花纹,一类是贴黄与镶嵌工艺相结合。前一类以器物的造型、纹饰的精美为追求,后一类以装饰的精细、镶嵌物的华丽及工艺的精湛取胜。如贴黄六角形盒。

清 贴黄六角形盒

盒木胎,上下开启。造型是委角六边形。盒盖面嵌染色海象牙,海象牙雕成团寿和云纹。在盖的立面上雕刻云纹。盒身雕草、花纹,镶嵌染色海象牙制成的蝙蝠纹和团寿纹,六边形圈足上刻回纹。器形规整。

乾隆时期仿古之风盛行,反映到贴黄器上,就是造型和纹饰极力摹仿三代古铜器贴黄方足鼎即是直观的例证。此鼎造型仿青铜器选料考究,纹饰华美,加上精良的做工,此鼎是清乾隆时期宫廷的器物无疑。

清乾隆 贴黄方足鼎

此鼎两立耳,长方纽,方足外翻。造型仿青铜器。鼎耳、盖及鼎身口沿均浅阴刻回纹锦,腹及盖面用同色竹黄镂贴花纹,并雕刻青铜器纹饰及清代的吉祥图案。

由于贴黄很薄,只能用浅刻,故在贴黄盛行后,圆雕、透雕、高浮雕、深刻等传统竹雕技法失去了舞台。一般的竹雕艺人只去制作浅刻易就的贴黄工艺品,很少有人再去劳神费力雕琢纯竹刻艺术品了。《竹人录》跋称:“吾疁刻竹,名播海内,清季道咸以后,渐尚贴黄,本意浸失。”由此我们得以了解到清中期以后竹刻艺术下降的原因。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