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拉斐尔雅典学院中的唯一女性学者——希帕提娅之死与中世纪的降临

2020-12-31

在一千多年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眼中,希帕提娅身着白色长袍,长发披肩,就像是一颗来自地中海纯净的海水中温润、洁白而饱满的珍珠。

“你的信仰是什么!?”

“我信仰哲学。”

——当基督教逐渐得势时,古罗马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提娅面对审判时如此回答。

电影《城市广场》海报

信仰是崇高的,同时也充满危险。希帕提娅用她的一生验证了这点。

壹 中世纪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古罗马到漫长的中世纪,西方艺术的武器库中,在希腊——罗马神话体系外,又添加了一项重要的法器,那就是因基督教的传播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教义、习俗、文化和思想体系。

中世纪(Middle Ages)的开始,伴随着基督教开始统治着尘世间的一切。它意味着古典文化的发展停止了脚步,科学的精神开始被迷信所替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一千年的岁月是一个文明衰退的黑暗时期,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为它恢复了一些名誉。

这一时期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世纪“黑暗”的羽翼从什么时候遮蔽了西方的文明世界,将天空、大地和海洋都揽入自己的怀抱?

若是翻开历史教科书,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它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在中国人历史坐标中,这段时间涵盖了南北朝一直到明朝初期。

然而,真实的历史面貌并不总像教科书中那么标准和武断,当“黑暗”的翅膀开始煽动之际,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启。

电影《城市广场》海报

2009年上映的西班牙电影《城市广场》(Agora),正是要告诉世人这点。

Agora这个词汇,有特指古希腊城市中的露天广场之意,人们在这里举行集市和各类集会。在埃及北部濒海的亚历山大里亚,依然延续了这样城市设计,那个风云际会的城市和他的广场,见证了希帕提娅的成长、盛开与毁灭。

贰 希帕提娅之死

如果你的记忆力特别好,本文的女主人公——希帕提娅实际上早已经出场过了一次,在此前第十二篇文章中,我们借用拉斐尔那幅巨作《雅典学院》介绍古希腊哲学思想时,她已经亮过一次相。

在拉斐尔的眼中,希帕提娅身着白色长袍,长发披肩,就像一颗来自地中海纯洁、温润而饱满的珍珠。

《雅典学院》中的希帕提娅

希帕提娅(约公元370——415年)出生于亚历山大里亚,从小受数学家、天文学家的父亲赛翁(Theon)影响,长大后也成长为一名留名青史的女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她大约在20岁时北上游学雅典,5年后返回故土,成为亚历山大博物院里主讲数学和哲学的教师。

她所进行的广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数学、天文、物理学的发展。在哲学上,她是新柏拉图主义的积极传播者,这是一门由普洛丁(Plotinus 也被译作普罗提诺,公元205-270年)首创的关于存在物的统一与等级结构的学说,综合总结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

在希帕提娅的年代,基督教已经活动了四个世纪。这个诞生于公元元年前后的宗教脱胎于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其创始人耶稣曾收12门徒,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早已广泛流传。

起初,罗马帝国依然依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多神教维系庞大帝国的精神统治,直到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与东部的奥古斯都李基尼乌斯在意大利米兰联合颁发了宽容基督教的赦令,宣布基督教合法,这个宗教才从“地下”转为地上。

拉斐尔《雅典学院》细部

在希帕提娅的少女时代,基督教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期——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修将基督教正式定为国教,开始禁止其他宗教进行宗教仪式,狂热的基督教徒教徒们开始拆毁希腊、罗马的神庙建筑,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被取消。

公元412年,来自耶路撒冷的西瑞尔出任亚历山大里亚地区大主教,他将新柏拉图主义列为“邪说”之列,针对希帕提娅进行了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暗杀活动

——公元415年3月,一群基督教暴徒将上课途中的希帕提娅拉下马车,用蚌壳将她身体割得血肉模糊,砍去手脚,投入火中——在电影《城市广场》中,最终并未完全展示这场血腥的惨案,而是隐晦地交代被暴徒剥光衣服的希帕提娅被处以“石刑”。

当希帕提娅这颗地中海美丽的珍珠被砸毁之际,中世纪“黑暗”的翅膀,已经开始挥舞。

实际上,此前5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就率领大军南下意大利,围攻罗马城,掠城而去,由此开始建立了西哥特王国。60多年后,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就此覆灭。

这个帝国留下了一笔重要的遗产,那就是——天主教会,它成为西欧此后最具权威的组织。

叁 亚历山大里亚的美好时光

仅从美学思想来看,现实疆域庞大的罗马帝国,在思想上并没有突破古希腊人所思考的范畴。

罗马人充分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艺术,奠定了西方文明的摇篮。也许是疆域过于辽阔,罗马本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维护帝国的运转,难以有闲暇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和审美思想。他们借用了本地人已经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完成帝国的思想统一,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君士坦丁一世看重了基督教内部形成的组织能力和凝聚力,所以才颁布了米兰赦令。

在环绕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从古希腊的雅典向罗马转移之间,我们需要将目光转向非洲北部那座曾经辉煌的城市——亚历山大里亚,他曾经一度担任起转型期中的经济中心和思想发源地。

如今这座城市常被称作亚历山大港,距离开罗西北200多公里,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其对于埃及的经济意义,有点像我们的上海。

在此前第二十篇文章中我们曾介绍了这座城市的来历。这座港口城市于公元前4世纪由希腊的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所建,当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希腊化世界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让亚历山大里亚引以为傲的是,这里创建了西方最早的博物院和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由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通过购买、抄写、收集甚至抢夺的方式搜罗典籍,其鼎盛时期共藏书70多万卷;因为托勒密也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倡导学术研究,其博物院也被扩建为学术研究中心,设立文学、数学、天文、医学四个研究部门。

电影《城市广场》剧照:背后出现古埃及壁画

电影《城市广场》中出现的伊特鲁尼亚青铜雕像

托勒密王朝统治时,大量的希腊人移居埃及落户,亚历山大里亚也呈现出典型的希腊城市风格,修建了大量的希腊神庙。公元前33年,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埃及艳后”的克莉奥佩特拉七世被屋大维征服后,这里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屋大维则在亚历山大设立了一个皇家总督。

在罗马帝国时期,亚历山大里亚再度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同时也成为基督教思想的传播重镇。实际上在电影《城市广场》中也多次暗示了这座城市的多重文化背景——古埃及风格的建筑和神像,古希腊风格广场和雕塑,甚至也包括古罗马伊特鲁里亚人的青铜塑像。

在此前第十篇文章中,我们曾经介绍过的那幅《内巴蒙打猎图》,就数次出现在电影里的背景中。其实这幅壁画的原始粉本距离希帕提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700多年。

大英博物馆藏所藏的《内巴蒙打猎图》

《内巴蒙打猎图》局部

我们如今能够再次看到这幅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壁画,是来自于考古发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这组壁画,是英国驻埃及总领事,于1821年从一位埃及古董商人手中买下的陵墓壁画。

但我认为这恐并不算是穿帮的镜头,这幅杰出的艺术作品与整个亚历山大里亚最后辉煌时期的文化氛围并不违和。甚至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亚历山大里亚时期,人们对古埃及文化的继承,这类来自远古时代法度森严的壁画粉本,也会在民间的工匠们手中代代相传吧。

有关普洛丁的新普拉图主义以及他对此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文再为大家详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