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微缩模型手艺人:写给香港的情书

2020-12-29

新华社香港12月27日电题:微缩模型手艺人:写给香港的情书

新华社记者洪雪华、姚兰

3年前,香港微缩模型手艺人黎炽明遇到一件糟糕的事情。从香港空运到日本大阪的一件微缩模型碎了一半,那是他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的。

距开展仅剩数日。“开箱时,我心都碎了。”这个安静腼腆的中年男子激动地回忆道。幸运的是,一起参加展览的手艺人们伸出援手,帮忙“抢救”那件微缩模型。最终,它惊艳地亮相了。

后来每次参展,只要用货车运送,黎炽明必定跟车,保证作品安全抵达。像他这样的全职手艺人,香港只有不到20位。

他和搭档陈慧姬入行10多年,制作出不少有香港特色的微缩模型:大坑舞火龙、荔园、凉茶铺、摩星岭木屋村……

两位手艺人的两次“相遇”

采访当天,陈慧姬化了精致的妆容,她的眼睛很大,但左眼有白内障,主要靠右眼的视力制作微缩模型。黎炽明则穿着朴素,右手食指上有一个创可贴,藏住了被美工刀划到的伤口。

两位手艺人的相识源于一封电子邮件。

2007年,在香港微型艺术会工作的陈慧姬在网站上看到一个带有旋转楼梯的建筑模型,模型制作者是黎炽明。正逢香港微型艺术会筹办微缩模型展览,陈慧姬随即发电子邮件给黎炽明,邀他参展。

黎炽明接受了邀请。他已从事建筑模型行业10余年,却是第一次接触微缩模型。与一般建筑模型不同,微缩模型更重视作品细节。白天他忙于本职工作,晚上便在公司工厂里赶制作品。

两个月内,黎炽明用胶板等材料制作出第一件微缩模型“和昌大押”,如期交给陈慧姬。“和昌大押”的原型唐楼建筑位于香港湾仔,已有超过100年历史。

香港微缩模型手艺人陈慧姬在香港的工作室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陈慧姬更早入行。2003年,从事会计工作的她已是一名兼职微缩模型手艺人,忙于开班教学。2017年,两人再次相遇,决定合办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初期资金不足,他们咬牙卖掉了10件微缩模型。为了维持日常开支,他们一边教学一边制作新作品。

二人分工明确。黎炽明负责微缩模型中的建筑及能动的东西,如转动的风扇、闪烁的霓虹灯、播放音乐的电视机等。陈慧姬擅长制作食物、店铺、摊位等细节,用黏土制作出逼真的微缩食物模型,有半透明的鱼翅、金黄的菠萝包等。

刚入行时,同一件微缩模型,陈慧姬要制作五六遍才满意,技术娴熟后只需两三遍。模型的微缩比例依展览或客户要求而定,最小的食物模型仅有指甲般大小,最大的微缩模型有数米高。

据介绍,微缩模型始于18世纪初,源于欧洲,后渐为各国贵族喜爱。香港微缩模型艺术吸收了本地特色,更贴近市民生活。

入行需要天分,更需后天努力,香港微缩模型手艺人们大多靠自学。“我们很幸运把兴趣作为职业,会珍惜这份工作。”

与时间赛跑

黎炽明和著名演员刘德华面对面交谈过4次。刘德华找他定做5件大型微缩模型,有4.5米高的中环国际金融中心大楼、6米长的青马大桥。

回顾十几年的手艺人生涯,他们会用一个字来形容——赶。

今年2月,“惜于微时——香港故事缩影展”在尖沙咀1881公馆举行,两人制作的21件微缩模型展出,其中9件作品是在2个月内赶出来的。还有一次,一位展览负责人要求5天内交作品,黎炽明在工作室里摆了一张折叠床,最辛苦时,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工作室位于九龙一栋工业大厦的二楼,约有100平方米,每月租金1.1万港元。推开大门,微缩模型占了工作室一半空间,一张2米多长的工作台摆放在右侧。左侧角落,几件微缩模型后面,是黎炽明的办公桌。

这是12月4日拍摄的香港微缩模型手艺人黎炽明和陈慧姬的微缩模型作品。(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现实不允许他们慢下来。黎炽明和陈慧姬商量,制作出三四件相同的作品,借出展览或者卖掉几个,可以获得收入。

黎炽明决定做第三件“和昌大押”微缩模型,前两件已卖出。他还有三样作品——冰室、凉茶铺、发廊,每样作品大概有相同的5件。陈慧姬一般会制作15件同样的微缩食物模型,最小的微缩模型也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

其实,手艺人们不喜欢做同样的作品,但这种复制是为了生活。

疫情期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多轮“保就业”计划,接受雇主和自雇人士申请。黎炽明和陈慧姬的工作室申请过两次,用于支付房租和日常开销。

写给香港的情书

每天早上7点公共厨房开门,负责一家人饭菜的妈妈们便冲出房门,抢占厨房的一席之地,她们一边烹饪一边聊家常。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最早一批公屋——“七层公屋”里的生活场景。

黎炽明的童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住在同一层楼的孩子们到处串门,有人在家里大叫一声,热情的邻居会结伴跑去探望。后来,公屋拆掉了,全家人从筲箕湾搬到铜锣湾,却见不到那样的画面了。

他制作过一件地下城的微缩模型,作品灵感来源于“七层公屋”。幼时父亲经常带黎炽明去南丫岛玩,岛上曾有一个摩星岭木屋村。父亲已去世两年多,摩星岭木屋村也已不复存在,他用微缩模型将之还原出来。

香港微缩模型手艺人黎炽明在香港的工作室向记者展示他的作品(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两年前,因儿时家境普通而少去游乐场的黎炽明,制作了一件微缩模型“童梦中的游乐场”。通电后,“游乐场”内灯光闪烁,摩天轮和旋转木马转动了。

对香港的记忆,都隐藏在这些微缩模型中。黎炽明和陈慧姬的微缩模型大部分与香港有关,有冰室、发廊、戏院等。他们觉得这样市民才有认同感。

老人是微缩模型展览的常客,还有老人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来看展。他们停留在一件件微缩模型前,欣喜地说:“这就是我们以前生活过的地方!”

“趁着现在还有能力,尽量多做点,多保留点回忆。”黎炽明指着头顶的白发说。也许等到视力模糊、双手颤抖的那一天,他们才会离开这一行吧。

工作压力大时,黎炽明会拿上几瓶啤酒,跑到工业大厦的天台,站在天台上俯瞰城市,观察着每一处细节,就像看着那些心爱的微缩模型一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