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中国非遗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

Image 2020-12-14

  12月7日至8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旨在分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实践成果,探讨整体性保护的模式与途径,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7个。全国21个省(区、市)相继设立19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此次论坛围绕“如何深化对遗产整体性保护理念的认知”“如何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有效对接”,特别是“如何适应党的十九届五全会对文化遗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重点话题展开研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在论坛上指出,整体性保护理念至少包括两层意义,既有遗产自身的整体性,体现对其保护的全链条,包括物的因素、人的因素以及相关因素,也包含文化自身的整体性,体现以文化圈带链为特征的各种生态,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等综合因素,在对非遗的保护中,各个环节都要兼顾。

  参加论坛的田青、高丙中、陈华文、江东、周小璞、李荣启等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对非遗整体性保护提出了独到见解。专家们认为,中国的非遗保护起步晚、速度快、成就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非遗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国家级保护区代表,分别就建设工作理念、方法、成果与经验进行交流分享。

  十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主管部门不断深化认识,扎实推进工作,保护区建设在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颁布,更是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导向、理念引领和制度保障,也为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论坛还将出版论文集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回顾专集等。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业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