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化润疆|沪疆两地人民心连心,上海文化援疆一直在路上

2020-12-10

1960年代,上海数万知识青年在“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声中远离家乡参加援疆建设,在新疆这片热土挥洒青春和热血,上海和新疆从此结下深情厚谊。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援疆的契机下,上海文艺界与新疆文艺界展开了更频繁、更深入、更多元的艺术交流。跨越四千公里,上海的文艺轻骑兵不时奔赴新疆各地,新疆的艺术家们也常常远道而来上海,在艺术交流里书写“双城友谊”。

沪疆两地人民心连心,上海文化援疆一直在路上。

去新疆

2014年8月,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邀请,上海交响乐团登台乌鲁木齐的新疆人民会堂,为边疆人民带去一台精彩纷呈的音乐会。

在音乐总监余隆带领下,上交献演了一批耳熟能详的中国作品。新疆爱乐乐团总监阿不都热合曼·阿尤甫也被邀请上台,指挥上交演奏了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他还与余隆共同指挥演奏了一曲《歌唱祖国》,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虽然排练时间紧张,上交还是在文化援疆上尝试了新的音乐互动:上交各声部首席和新疆爱乐的乐手并肩而坐,共奏音乐华章。来到乌鲁木齐后,上交对维吾尔族民族乐器——艾杰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7年9月,上海交响乐团去新疆。

2017年9月,上交四个声部——小提琴、中提琴、双簧管、长号的四位演奏家,再次远赴乌鲁木齐,与新疆艺术学院的师生面对面交流。

为期5天的文化援疆之行中,四位演奏家上了几堂趣味横生的公开课、工作坊,还带领一支新疆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的爵士大乐队,举办了一场爵士音乐会。

而在另一场互动音乐会上,上交和新疆艺术学院的老师们组建了一支重奏组,演出了多部室内乐经典。音乐会还上演了一首特别的曲目——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吾买尔·买买提根据十二木卡姆改编的一首变奏曲,用西洋乐器演绎十二木卡姆,观众们在新疆民乐里找到了一种新鲜感。

2019年9月,上海交响乐团去新疆。

2019年9月,刚在伦敦逍遥音乐节完成140周年全球巡演的上交,又马不停蹄赶往喀什,登台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广场,为4000余各族干部群众、老师、学生、上海援疆干部献上一场燃情四射的音乐会。

在音乐总监余隆带领上,上交演出了一批朗朗上口的中国作品,小提琴家宁峰还领衔演奏了根据新疆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创作的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让喀什观众倍感亲切。喝彩声响彻喀什的夜空,返场时,上交加演了《掀起你的盖头来》《我和我的祖国》,观众们自发挥舞起五星红旗,在昂扬的乐声中感受到民族的向心力。

不只是海派交响响彻新疆,海派舞蹈也飞到了新疆。

2016年4月,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促成下,上海歌舞团携舞剧《朱鹮》飞到喀什噶尔影剧院,在灵动的朱鹮舞步里,掀起观演热潮。

2017年7月,上海歌舞团又带着《朱鹮》飞到乌鲁木齐,登台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剧场。上海歌舞团副团长王菁介绍,为了保证舞剧质量,让新疆的观众欣赏到最美的舞台效果,舞美和灯光都是从上海运过去的,“新疆舞蹈文化资源太丰富了,有太多舞蹈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观摩,一定会对我们的舞蹈艺术有促进。”

2017年7月,上海芭蕾舞团去新疆。

2017年7月,受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邀请,上海芭蕾舞团一行113人登台喀什噶尔影剧院,为当地观众献演了豪华版《天鹅湖》。

演出前两周,上芭演员已经开始集训,持续高温天气下,坚持每天八小时排练。演出前,上芭还做了不少考察和准备,以克服剧场设施的不足,比如,搭建多个帐篷,供演员化妆、更换服装,并自备舞台灯光等辅助设备。为了演出,上芭还另外制作了全套服装和布景。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48只天鹅组成的“天鹅海洋”彻底征服了喀什观众。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说,家里有很多古典音乐唱片,但从没机会现场看芭蕾,如果去上海看,路费、食宿加上演出票,很难承受,“多亏了上海文化援疆项目,我才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

2020年10月,上海群文志愿者去新疆。

专业院团之外,上海群文志愿者也为文化援疆献了一份力。

2020年9月、10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组织群文志愿者“铜乐工坊”,赴喀什巴楚、莎车、泽普、叶城四县,11天里举办了8场学生场、1场教师专场演出。

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演出团队从上海运去了音响、舞美、灯光设备,技术组每两天就要熬一个通宵,抢时间转场和搭建舞台。第一天,演出团队就遇到了沙尘暴,舟车劳顿下,部分人还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

从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到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再到《冰雪奇缘》等电影金曲,演出牢牢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睛。叶城县委副书记李亚敏说,这里的学生天生喜欢唱歌跳舞,这样的演出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希望我们能与上海开展更多的文化合作交流,润泽这里的老师和青少年。”

来上海

在上海的大本营,上海文艺界步履不停,也在时时讲述和传播新疆的故事。

早在2013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雷国华便导演过一部话剧《沙枣花香》,以喀什为背景,讲述近半个世纪里,上海两代人先后支边的援疆故事。演出团队汇集了上海戏剧界的资深演员、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以及新疆艺术剧院、新疆歌剧团的戏剧同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主演张晓明说,支边的历史和上海的千家万户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沙枣花香》还未上演,就在上海、新疆引起老知青极大关注,许多人看完后满含热泪,感谢创作团队“说出那段生命情感、为青春留下足迹”。

2015年10月,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来上海。

2015年10月,上海民族乐团牵手远道而来的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举办了大型民族音乐会“我们新疆好地方”,上演一出“双城协奏”。

演出前,民乐团组织了一批演奏家、作曲家,深入达坂古城、天山脚下,与当地音乐家交流,并学习当地民族乐器的配器和演奏手法。在此基础上,五位作曲家新写和改编了一批与丝绸之路、新疆人文精神相关的作品。

音乐会上半场被《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新疆民歌包围,维吾尔族风情飘满全场,下半场主推五位作曲家的作品,《楼兰意象》《天山晟》《丝绸之路》等新作并不比老歌逊色。

演出前一个月,上海民族乐团专门派指挥赴疆,为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排练。演出时,38人的新疆团位列舞台中央,近80人的上海团分列两侧,从开场到结束,都是热烈又喜庆的双团合奏。

一路创作、排练、演出下来,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感觉,新疆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上海则有强大的创作资源、技术能力,双方在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提高,艺术上的深度融合,体现出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团结。

2016年10月,莎车县文工团来上海。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演出市场之一,上海也是新疆文艺院团展示自我的前沿阵地。

2016年10月,由莎车县委、县政府与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莎车分指挥部共同打造的音乐剧《阿曼尼沙罕传奇》,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青年艺术创想周”, 并在浦东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巡演。

莎车县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阿曼尼沙罕传奇》讲述了阿曼尼沙罕王妃用毕生心血,浇灌十二木卡姆这朵“艺术之花”的故事。

演出前一年,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主创人员,便深入莎车当地采风,研究十二木卡姆的音乐传统,搜集阿曼尼沙罕的传说,了解当地民族服饰和民俗习惯。

对导演谢迪来说,带领莎车县文工团的演员完成一部用维语演出的音乐剧,语言不通是最大难题,另外,演员们此前从没有音乐剧演出经验,主创团队要向他们普及音乐剧概念,帮助他们进入角色。同时,莎车县文工团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幕后制作,对音乐剧的制作流程、舞台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这次排演,上海的主创团队和新疆的演员们成了好朋友。

2017年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来上海。

2017年2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创作的舞剧《戈壁青春》,来到了上海美琪大戏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西北大漠上的一个传奇,六十多年来,数代兵团人历尽艰辛,在这里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戈壁青春》堪称这些难忘岁月的一个“缩影”,讲述了青年建国从上海来到新疆兵团支援边疆建设,青春、爱恋都与戈壁荒漠结下不解之缘。

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排演的第一部舞剧,集中了全团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八十多位演员。通过打夯舞、打镰舞、麦穗舞、红绸舞、冰渠舞等舞蹈编排,舞剧艺术还原了兵团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亦将支边青年初到边疆时的迷茫、坚定扎根边疆的信心等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让上海观众动容。

2019年8月,喀什歌舞剧团来上海。

2019年8月,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和喀什地区文旅局的组织下,喀什歌舞剧团一行60余人,专门编排了《喀什故事》专场来上海。演出旨在展现喀什新形象,传播喀什人民新风貌,表达喀什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对上海援疆工作的感激之情。

近两周的时间里,喀什歌舞剧团走进浦东、闵行、宝山、静安的多个文化场所,用热烈的歌舞,唤起了在场众多老知青、援疆干部的强烈共鸣。闵行区莘庄文化活动中心的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