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术的“上海时间”|美术馆群何以在浦江两岸持续崛起

2020-12-09

以“全球艺场·上海时间”为主题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帏幕,然而,艺术的“上海时间”仍在延续。

浦江两岸,无论是近期的西岸艺博会、Art021,还是“唐招提寺文物”、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陈等一系列重量级大展,都让人看到今年全球艺术世界久违的“春天”。疫情之下,浦江之滨,艺术的盛况何以不减。“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访上海滨江美术馆群,探寻艺术的“上海时间”与背后。

澎湃新闻三年前曾推出 “崛起的上海滨江美术馆”系列报道。时隔三年,当我们再次聚焦浦江两岸的滨江走廊,所见已不仅仅是运营和兴建中的美术馆,一条贯通黄浦江两岸的“滨江艺术带”也日渐成型:从杨浦滨江的公共艺术、工业遗产改造,到陆家嘴滨江正在建造的浦东美术馆,再到不同性质的艺术机构云集外滩、西岸,以及正在开发的浦东前滩,艺术早已走出了美术馆,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前不久开放的上海西岸艺岛Art Tower,由曾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担纲设计的7栋围而不合、高度不一的建筑单体组成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室内

以“全球艺场,上海时间”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前不久刚刚落幕,然而,艺术的“上海时间”仍在延续。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期间,约有100多场各类艺术品交易相关活动,分布于国际拍卖周、高峰论坛周、生活品艺周和国际博览周,包含多场大型艺术博览会、50余场拍卖活动、近50场画廊活动等,此外,“黑石号”、“莫奈《日出·印象》”“蒙克大展”等在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外滩美术馆群,展示着艺术经典与当代最新艺术在上海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被激发和认同。

一个现象是,在艺术的“上海时间”中,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美术馆群的表现尤其令人瞩目。

作为上海母亲河的黄浦江,浦江两岸与上海城市发展历程相戚相伴,拥有丰富的历史风貌遗存,是上海经济、社会、人文内涵丰富的展示窗口。黄浦江推动了上海早期工业化进程,黄浦江畔曾是运输带,也是仓库、工厂、码头的集聚地。

1993年,北外滩及浦江两岸,远处东方明珠还在建设中。陆杰 图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制造业转移以及内港外迁,浦江两岸的工业、码头功能开始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也出现了一系列消极空间的问题。因此,滨江地区的城市更新,一向是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2年启动两岸综合开发拉开了黄浦江沿岸新世纪建设的序幕,历经十多年的发展,黄浦江言岸正从工业、仓储码头等生产性区域逐步转变为以公共功能为主的市民江岸。为此,上海一方面积极推进滨江地区更新规划,另一方面通过两年一度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推进和展示滨江更新和公共艺术实践,不断对滨江公共空间赋能。

对于黄浦江的开发或要追溯到30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浦东开发开放之后,黄浦江从城市边缘,渐渐成为城市核心,才有了后来世博会的规划,世博也启动了滨江地带的转型。”

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红色建筑),现在的中华艺术宫

上海世博会最终在黄浦江畔举行还需从1990年代末说起,原本上海世博选址在川沙黄楼(今上海迪士尼所在区域),当时一批巴黎欧洲大学建筑规划专业的学生来沪以黄楼为基础做设计竞赛,但6个小组中有1个认为黄浦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更大,提出了黄浦江畔办世博的可能性。但最初国内专家觉得只是个创意,难以实现。”郑时龄回忆说,“但在再三调研后,2001年上海市政府到巴黎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申请书中,正式提出了黄浦江畔办世博的方案。”

但2001年能确定下来的是浦东上钢三厂的搬迁,此后,又对该区域进行更细致的考察,专家们感到如果只有浦东拆旧建新,而浦西那边依然是工厂企业,两边不协调,选址又扩展到浦江两岸。

就世博园区来说,5.28平方公里的红线区内经历了一个拆旧建新与历史保护结合的复杂过程,原先被各个码头、工厂、居民区等分割的黄浦江两岸不再是“分割空间”,而成为公共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当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他借鉴了德国汉堡港老厂房的经验,在规划过程中始终在研究如何善待城市留下的“老物”,在看到了在世博会建设期间,很多老厂房上红圈画上的不是“拆”,而是“留”,这也使得在世博会浦西片区,很多过去的老厂房在更新后,再次焕发了光彩。

艺术的“上海时间”(下):公共空间改造。 编辑 陆林汉 (注:部分画面源自此前采访画面,部分画面来源网络)(04:14)

美术馆首先在滨江崛起

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它曾是“城市未来馆”,2012年,PSA成立并入驻这栋建筑,至今8年间,共举办了70余个展览,2000多场的讲座、演出以及儿童教育活动。在接过上海双年展主场馆的接力棒后,PSA已举办了4届上海双年展,并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正在实现之中。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露台

2014年起,PSA通过举办“青年策展人计划”展,挖掘潜在的青年策展人,并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同年,PSA开辟“建筑与城市”展览和研究方向,成为国内第一个将城市建筑纳入展示体系的当代艺术机构,该研究方向也让更多人了解建筑、建筑师与城市的关系,而这栋建筑本身也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

与PSA隔江相望,由何镜堂主持设计的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也在2012年改造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美术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上海美术馆来到中华艺术宫之后,也一直在探索面如何在这栋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当中,展示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中国艺术的基本面貌,以及如何在这么大的体量当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近年来,中华艺术宫引进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推出“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2020年,疫情后恢复开放,举办“召唤”抗疫展览,投身“日出东方”创作工程,为上海美术事业和公众生活生活做出了贡献。

中华艺术宫

事实上,就是在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转身”的2012年,上海艺术行业开始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也是在那一年,徐汇“西岸文化走廊”等品牌项目开始推动。短短几年间,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油罐艺术公园、香格纳画廊等众多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入驻此地,2014年,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厂房经过改造,转型为西岸艺术中心,成为了每年11月西岸艺博会的固定展出场地。2019年,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的西岸美术馆开馆,2020年,西岸艺岛Art Tower正式启用……其中,几乎每座艺术场馆的开放,都是一个工业遗产改造或国际知名建筑师项目,上海西岸也从一片工业废墟成为城市极具人气的艺术目的地。

位于滨江岸线上的震旦博物馆外景

除了西岸外,滨江岸线上还坐落有复星艺术中心、上海久事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艺仓美术馆、震旦博物馆,2021年,位于小陆家嘴地区的浦东美术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签订合作协议)也将开馆,未来该馆将以引进国际展览作为立馆特色之一,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Frances Morris)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更多地是给浦东美术馆助力,让其成为浦东的美术馆,而不是成为另一个泰特。”

已显露雏形的浦东美术馆

在滨江岸线的发展中,美术馆注入的活力显而易见,它可以激活整个区域,让城市的品质变得更好,其中民营美术馆也成为了国有美术馆的有效补充,但在发展中也看到部分民营美术馆存在了展览网红化、“非营利性”和“营利性” 界限模糊等问题。

滨江公共空间的艺术风景

随着5.5公里杨浦滨江的开放,从定海桥至徐浦大桥浦江岸线公共空间贯通,2019年10月,第三届“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在杨浦滨江开启,当“临江不见江”的杨浦居民踏上滨江,惊喜地看到原本滨江岸线上的电厂、纱厂、制皂厂的部分工业建筑在大规模的建设中被妥善地保护,并发挥生活化的功用。比如,原来的毛麻仓库成为了“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场馆,更令人意外的是,近20件永久公共艺术作品点缀其中。

杨浦滨江·毛麻仓库楼顶鸟瞰的风景

对于空间改造后、文化艺术类项目首先植入其中的特点,郑时龄看来是“由现代社会发展中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的转变”决定的,“最早,徐汇滨江在2013年做了‘西岸建筑与艺术双年展’,当时我给市里提了建议,是不是可以做‘城市空间艺术季’,两年后,基于徐汇滨江的基础,‘城市空间艺术季’首先在西岸举行,此后2017年在浦东的民生码头,2019年在杨浦滨江,其目前是由公共空间的发展带动滨江地带的发展。”

杨浦滨江栈桥上的公共艺术作品,图为荷塞·德·吉马良斯《拱门:艺术、旅行与相遇》。欣稚锋艺术机构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认为:“‘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从2015年室内展示规划成果和公共艺术品,到2017年实现工业遗产文化重塑,再到2019年走出场馆,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通过与城市更新和公共活动的深度融合,滨江‘工业锈带’逐渐转变为‘生活秀带’,浦江两岸作为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品质标杆的形象逐渐清晰,空间艺术季活动也在内涵、深度、广度上不断拓展。”(注:源自徐毅松《空间赋能,艺术兴城——以空间艺术季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城市更新实践》,刊登于《建筑实践》2020特别增刊)

2020年9月,“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在上海外滩Bund One Art Museum开幕

从徐汇西岸飞机库到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和滨江5.5km范围,除了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让公众领略时间和空间的魅力外,艺术从美术馆“白盒子”空间,植入公共空间,把博物馆文化推广到城市空间之中。杨浦滨江岸线上的公共艺术也实现了历史空间与现代人文的对话。“可以说,空间艺术季活动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赋能,将建筑空间改造、地区更新、视觉艺术设计和社会活动公众参与完整融合,其本身就是现代城市更新理念的一次生动演绎。”徐毅松说。

理查德·威尔逊作品《黄埔货仓》在杨浦滨江,这件作品由21根红色涂漆钢管组成,位于过去上海造船厂所在地。 摄影:田方方 TFF

如今,浦江两岸也成为中外建筑师发挥创意的所在,在杨浦滨江的建筑改造中云集了多家建筑事务所,对岸上海船厂的空间改造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艺仓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西岸艺术中心等都是由大舍建筑事务所柳亦春担纲改造设计,柳亦春在滨江改造中最新留下的是杨浦滨江的一堵名为“边园”的望江长墙。

龙美术馆结合原北票码头保留煤炭漏斗改造而成,于2014年建成运营。

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RAS,建筑竣工于1932年),在2007年由著名英籍建筑设计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改造为美术馆,西岸美术馆也是他的作品。震旦博物馆的设计来自安藤忠雄,复星艺术中心的设计来自英国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 Heatherwick)、10月中旬启用的西岸艺岛Art Tower”是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在中国的首个设计作品,也是妹岛全球作品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之一;正在建设的浦东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之手。这些建筑本身就构成了也构成了滨江岸线上一道道特别的风景。

上海外滩美术馆外观,2017年

根据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未来两岸将有十个主题区段,分别打造工业文明、海派经典、创意博览、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艺术生活等不同主题特色。

徐汇滨江段(西岸)从煤码头和散码头的聚集区,通过一系列创意产业项目和特色文化场馆运营,已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每年11月,上海艺术季期间,几乎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处的艺术人士,一场场轮番开幕的艺术展览和活动把此处装点为艺术的秀场。尤其是今年在全球疫情影响下,上海成为全球唯一举办线下艺博会之地,由西岸辐射而出的不仅是城市艺术展览的空间延展,而是把上海变成了“全球艺场”,上海西岸,也成为了全球的艺术西岸。

夕阳映照下的徐汇滨江,与世博文化公园隔江相望。

杨浦滨江段利用老工业遗存更新改造,以工业传承为核,打造历史感、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滨江公共空间岸线,滨江腹地新建大型办公、商业设施,完善地区功能为周边市民服务。与杨浦滨江相接的虹口滨江(北外滩地区),与陆家嘴、外滩隔江相望。作为“上海2035”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在建筑总量基本维持不变的前提下,着眼更大区域联动,致力打造成为卓越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的标杆之一。再是外滩区域,目前聚集了四家民营美术馆、佳士得拍卖行,以及多家国际蓝筹画廊,已经成为艺术消费和体验目的地。

“外滩源”区域

在对岸浦东,浦江沿岸45公里滨江岸线贯通段,浦东占到22公里,是沿线几个区距离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功能和文化内涵被注入。东岸的百年老船厂遗址中包含着历史、工业、艺术、商业;“小陆家嘴”提升中心城区空间生态品质,放弃了近千万平方米开发量,保留下宝贵的绿地,并在最核心的位置建美术馆;并规划利用2010上海世博会馆区域,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再一路往前滩又是一片正在建设的热土……

正在建设中的前滩。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图

今年8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公布了《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文化创意和科创研发功能的汇聚地。土地储备作为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服务人民城市建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鲜活脚注,势必将在服务滨江岸线能及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更大作用。浦江沿岸虽然分属不同行政区,但最终连点成线,共同打造全球城市“会客厅”和世界级滨水文化功能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