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同一个词牌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词呢?
有朋友问:为什么古代同一个词牌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词呢?
这个问题……确定知道什么是词牌么?
词和古体诗到后期的差别在哪?就在于词在一个词牌名下用相同的格式进行创作,我们一般把诗歌创作称为“写诗”,而对在同一词牌下创作词,我们称为“填词”。就是给你画好了格子,你把字往里面填就行了。这是极其形象生动的简称。
而这个格子要怎么画,就看词牌名了。每一个词牌名代表着一种词的固有模式,我们在创作这种词的时候,都会有标题前缀,就是词牌名,比如“定风波”、“浣溪沙”,然后再有个标题,就代表了这首词作的内容。词牌名就是这首词的身份,标题才是这首词的介绍。
就好像我们走出去,说“我是中国人,我来干什么”,中国就是个词牌名,所有从湖南走出来的都只能使用这个开头,至于你来干什么,就随便你了。
词牌名总共是一千多个,那么天下文人要表达、要书写的东西何止亿万。如果喜欢词牌这个格式,就会使用这个词牌名进行创作,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同词牌名下的词作当然非常多了。这还只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下的精品,要说文人们即时创作,后来就被遗忘的,那就恒河沙数,数不胜数了。
这么说吧,词牌名就好像近体诗中标明的“五绝”、“七绝”,我们创作出近体诗,也可以根据格式来标注,只不过格律诗的几种格式非常简单,读者一看便知,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如今在网上有很多写诗又喜欢标上这个名称的,其实根本就不合平仄,也就是说写的根本不是格律诗,却标上“七绝”之类的来现世,就难免不被懂行的人笑话。
词牌也一样,要学习创作词牌,一定要搞清楚格式才行。词牌是比格律诗更加严谨的格律体,看上去可长可短,可是哪里长,哪里短都有严格的规定。
所以,一定不要以为词牌比诗容易,比格律诗容易的是古体诗,既不用平仄格律,也不用字数长短限制,某些时候看起来有些像词牌。
我们了解词的产生、发展,就会发现,词的前身其实就是古体诗,所谓之“诗词同源”。只是后来因为音乐和词牌名的整理,为词牌发展规定了方向,做出了严格的限定(包括用字的平、上、去、入)。而正是这种严格限制,反而让词牌在音乐散佚之后作为单独的文本文体存活了下来。
再打个简单的比方,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我们都知道乐曲的创作要难于歌词。因此,才会出现如今流行乐坛的大规模抄袭现象,就是对乐曲稍稍修改混淆,填上自己的词——注意,这就是填词——然后就对外发行。这当然是可耻的,可是好的乐曲确实很难打造,这也就有了版权纠纷,我们可以支付费用,购买乐曲,填词演唱,这算是一种解决办法。
但是在古时候,乐曲虽然更加难打造,却没有版权一说。在宴会上,请来的乐工会弹什么曲子,听腻了的文人,就会自己写词,交给歌女去演唱。这就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大量的同名词牌就因此而来。直到后来,形成了填词习惯,文人们也不需要在歌女身上花力气,也不需要在宴乐这个环境,遇到了事情想写东西,就直接按照词牌名(格式)写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词牌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壮大起来,到了今天,词牌名(一般是乐曲名)就成为了词和那些逝去的音乐曾经一体化的唯一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