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王赓武谈世界史》出版:听九十岁史学大师纵论欧亚大陆与三大文明

2020-11-27

欧亚大陆的边缘,

产生了三大文明:地中海、印度、中华。

为了避开欧亚大陆的阻隔,

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三大文明激烈碰撞

“回想起来,我选择历史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自己喜欢历史,二是我在认识新马来亚环境时学到的经验。”在王赓武教授看来,“历史是一个通向宽广视野的窗口,与现实有关的所有过去的事物都包括在内。我在学习成为历史学者时,一直关注的是与现实相关和互动的各种人物和事件的渊源。”

(王赓武教授 萧紫薇/摄)

王赓武教授,1930年生人,一生“四海为家”,因为求学、教学的关系,他辗转居住过的城市包括怡保、吉隆坡、新加坡、南京、堪培拉,香港、伦敦,担任过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后,他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86年至1995年任香港大学校长。自1996年起,王赓武及夫人长居新加坡,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创院主席,并曾担任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和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

王赓武教授被视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东南亚华侨研究专家之一,他透过细究中国历史与南方邻国复杂关系的独特视角理解中国,对诠释中国的世界地位有重要且新颖的贡献。

黄基明:写在前面

在此我先要告诉读者,你们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程度,是无法与我成书的欣喜相比的。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王教授的几处办公室,能静下来与他不受打扰地一谈数小时,这样的机遇实在是不可多得。

在新加坡生活、工作的这十几年里,我有幸在王教授担任所长的东南亚研究所(ISEAS)供职,得以在很多不同场合听到他就相当广泛的议题发表高见——但我必须说,这种机会我总还嫌不够多。我置身观众席中,和其他每个人一样,为他的连珠妙语所倾倒。像他这样做过无数次演讲的人,却总能在内容上引人入胜,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浅出,这一点时时令我叹服不已。他往往不打底稿而能信手拈来,并且总能为讲题提供一个宏大的叙事图景,为听众提供他们意想不到的新视角。

所以,我萌生了根据对王教授的访谈写本书的念头。除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目的,即要记下他因日理万机而无法诉诸笔端的思想点滴,还希望在他阐析想法时,我能透过聆听来洞察他如何思考,从而深入探究其思想由点及面的机械原理与有机结构。

王赓武谈世界史

本书以一位亚洲史、东亚史的学术泰斗对一位外行的历史学者娓娓道来的方式展开,这一方式具有某些优势,首要的就是我作为他的听众,可藉此以非学术的方式向普通读者传达这位专家的精深见解。不过,主要的缺憾也同样源于这一热望。在更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在聆听后进行追问时,由于我作为外行对世界史缺乏相应的深刻认识,故在折服于王教授缜密的思想之余,时常会对他纵横捭阖的思路感到疲于招架。

但话说回来,我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了解这位了不起的学者对于形成我们所知世界的历史动力的见解,这对于目前有关东南亚、东亚、南亚、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学术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这一令人兴奋的课题也使我意识到,世界史作为一门学科还只是刚刚出现:那些对人类过去进行描述的传统尝试,要么拘泥于欧洲中心(Eurocentric),要么太过本地化。

此外,写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私人的原因。我目前担任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的工作,肩负着在所长的指点下、为了未来的十年尽可能全面地建设本所研究领域的责任。为做好这项工作,我需要得到尽可能多的灵感,如此说来,还有什么比通过一系列密集的访谈、向德高望重的王赓武教授当面讨教更有效的途径呢?还有什么比用对话形式将它呈现给有知识的公众更好的方式呢?

因此,我建议读者只管将这访谈录轻松地读来,将之作为一个灵感来源,在它的启发下进一步去思考世界史的各个方面,并思考这些方面是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人类诸多文明之间的关联性的。如果用更为学术的版本来呈现王教授与我分享的这些想法,我担心可能难以成书,而且就算成书也不那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王教授所给予我的,是对世界历史更广泛的认知——对此我永远感激他。这些访谈给了我营养丰富的思想食粮,足以相当长久地维持我对历史现象的好奇心。王教授向我展示的历史画卷是如此色彩纷呈而又一目了然,丰富了我对世上仍在发挥作用的历史动力的认知。他待我极为慷慨而又平易近人。我记得有位老先生,他听到王赓武这个名字的时候总要自豪地跟我提一句:“哦,他是我在马来亚大学时的老师。”由于我从没上过任何马来西亚的大学,而且根本不曾想到要攻读历史专业,所以这种被引为同门的夸奖总是让我如坐针毡。我不可避免地对王教授的真传弟子们钦羡不已。名师出高徒绝非虚传。这或许也是我动念要做这个项目的真正原因吧——我无法抵挡这样的虚荣。往深层次上说,我肯定是看中了做一回他的入室弟子的机会,想听他为我传道解惑——顺便说一下,他的那些见解一旦听懂,就会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

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到一个新奇的想法时不由地感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在对王教授进行访谈时就常常有这样的感触。我相信本书的读者也终会深有同感。王教授对世界历史的演绎意味深长,我很高兴能尽我所能让更多人了解到。

从第一次访谈开始,王教授就希望我把这本书当作我的而不是他的书。我怀着感念接受了这份慷慨,也因此对这本书的终稿负有全责。这本对话录中必定会有些遗珠之憾,我可能在一些地方未能把握住王教授话中的深意,因而在抄录和编写的过程中难免形成误导。如有此等,我先在此深表歉意,并甘愿承担责任——这是为了完成这本令我兴奋的书而值得付出的一点小小牺牲,因我相信,这本书定能吸引世界各地所有年龄层的读者。

鉴于王教授拥有身为院士的耀眼学术生涯,想必本书内容之丰富不致令读者感到惊讶。由于他在海外华人研究及其他诸多课题上的开创性建树,他已被本地知识界——乃至全世界的知识界——深深铭记。为了方便少数对他不了解的人,我在此简短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王赓武教授1930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泗水市(Surabaya,又译苏腊巴亚),在马来西亚北部霹雳州的怡保市长大。他在新加坡马来亚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于1957年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他先在马来亚大学(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执教数年,再于1968年转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之后他出任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从那以后他一直在新加坡担任重要的学术和行政职务。

本书在政治、伦理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探讨。这不足为奇,因为我俩都是在马来西亚长大的华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事实很好地提示了现代化的突如其来——无论是以移民、枪炮、病菌还是以思想的形式——对各种文明、政治和民族内在动态造成的破坏。文化上的动荡(culturalunsettlement)和哲学上的失忆(philosophicalamnesia),对于世界各地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避免的遗产,无论这些人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如何幸存下来,即使在经济上很成功,但在现代的设计方案里为自己找到一个自然而然的位置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中国的例子就非常突出,并带有强烈的启示性。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特性不啻加剧了这种动荡,并影响到每一个人。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瞬息万变的气氛占了上风,宿怨和世仇才可能烟消云散。

本书各章分别基于我和王教授五次对话的内容,每次对话大约历时3个小时,相继发生于2013 年1月7日、14日和21 日,3月25 日和10月14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东亚研究所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进行。我要感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陈振忠先生对此提供的支持,感谢我的爱妻孙莉莉(LaotseSacker)悉心通读了英文定稿,感谢刘怀昭女士准确流畅的翻译。

内容介绍

世界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令它应运而生的是晚近殖民时代单极政治世界的消失,以及更晚近的两极化“冷战”的结束。全球视野悲天悯人,将人类文明之间无止无休的内斗与对决尽收眼底,本书即是要为这一视野的发展尽一份绵力。

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并认可世界历史上一个被忘却的关键角色。传统上,世界被执迷地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对于西方来说,东方始于他们家门口的台阶下;对于东方来说,西方这个概念还要远为模糊得多——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最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忽视,或被视为附带性的。这就是中亚。

很多世纪以来,从欧亚地缘的核心迸发出来的人类动力,确实塑造了栖居在它周边地带的诸多文明的本质。这一点对于任何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历史上,游牧部落偶有成功地征服天朝的土地,中亚的举足轻重因此早已得到印证。对于印度来说,络绎不绝的征服者会从北面经由阿富汗的狭窄通道涌入。无可否认的是,抗击东方侵略者的斗争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抹重彩,无论抗击的是波斯军还是阿拉伯骑兵、土耳其军或匈奴和蒙古游牧部落的入侵。

对处于欧亚大陆边缘的文明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要抵御来自大陆腹地纵深之处的军事威胁,这一当务之急留下了戏剧性的遗产供现代人观察。在自然景观上,随着日积月累,陆地的主要断层线与次要断层线就会明显区分开来。于是,地堑与火山的裂缝、大峡谷与山脉的延伸,向我们揭示了大地历经的洗礼冲刷。人类历史也是一样,久经岁月磨砺的政治与文化的断层线,表达着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诉说着那些剑拔弩张关系的经久不衰。本书不仅旨在让人们关注那些主要断层线,还要揭示它们的相关本质。这样一来,欧洲海洋国家的崛起及其对大陆包抄围困的能力就跃然纸上,可称为全球政治与经济的开场。正如王赓武教授一再重申的那样,“世界是海洋的”。

而对于欧洲来说,其文明与贸易的推动力来自地中海的陆地,因此,其南部沿岸及圣地的丧失,标志着它被不共戴天的敌人困于一隅,与外面的繁华世界从此隔绝。

李伯重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座教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进行,“全球史”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史学潮流之一。全球史的目标是向社会提供能够真正重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的历史,然而要写出这样的历史却非常困难,不仅需要历史学家有深厚的学术功力,而且需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本书就是一部完美地达到了这个目标的成功之作。它以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新颖的问题意识,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前所未见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提供了对世界和历史认识的新视角。我本人从这部杰作中受惠良多。

张信刚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这真是一本好书,出自思想深邃的资深学者,却又易读易懂,引人兴致、启人思考。我自己曾在新加坡、香港和北京与王教授倾谈历史,他的丰富阅历使他在观察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欧西文明时都有独到的见解。为此我十分羡慕并且感谢黄基明先生,通过和王赓武教授的对谈,从地缘、人文和经济等方面把王教授对世界文明演化和当今世界大势的看法展现给读者。王教授结合了海权论和欧亚大陆“心脏论”,说明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顺带也解释了中国近来所揭橥的“一带一路”的构思,富有现实意义。

本书目录

中文版序:绕不开的欧亚大陆(王赓武)

写在前面

导言

第一章 核心与边缘

中国进入全球时代

世界史的核心

宗教对政治的左右

欧洲本土政治的成功

儒家秩序

“中国人兼收并蓄”

第二章 两洋地中海

处于外围的东南亚

海上称霸

小岛大国

第三章 东南亚与外来帝国

现代时期的东亚和东南亚

民族国家的兴起

马来人与海洋文化

从民族国家到民族帝国,周而复始

中印两国对比

第四章 中国与西部边缘的交锋

适应全球秩序

务实与敬法

全球性即海洋性

中国的大陆前线

中国与软实力

四海为家

家为社会之本

大国大同小异

第五章 陆海力量的结合

彼此扭曲的镜像

伊斯兰大陆势力

美国大陆

中亚核心的终结

后记

王赓武著述一览(2008—2018)

索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