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诗词中很常见却容易误解的字,你理解对了吗?

2020-11-26

先看看这几联大家比较熟悉的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张九龄《感遇》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这四联诗中都有“坐”,但每一首诗中的“坐”意思是不一样的。坐在现代汉语用得最多的意思,是作动词,把屁股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但在古汉语及诗词中,坐的本意和引申义有十来种,常见的也有四五种。

古人席地而坐,因而“坐”的最基本意思就是把臀部靠在后脚跟上,这在古文中也是比较多的,但“坐”在演变过程中,由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是两个人对坐在土上,意思发生了改变,《说文解字》:“坐。止必非一人,故从二人。《左传》:‘针庄子为坐’。凡坐狱讼,必两造也。 ”变成了诉讼中两个人对质的形式,因而坐的意思变成了“犯罪、因为某一事情而获罪”,有坐大辟(犯死罪)、反坐、连坐、坐法等等常见用词,如“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史记 高祖功臣侯年表》)、“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在语言的演变中,“因为……犯罪”,延伸为“因为……”,不仅仅是犯罪这件事情,而是表原因。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的“坐”就是表原因,因为喜欢傍晚的红枫叶,所以停下来欣赏。类似的还有《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zī)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罗敷实在是太漂亮了,行人、少年、农民,只要是见过她的人都忘情了,这个小少年回到家后,就犯了相思病,只是因为看了美女罗敷几眼。

王维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因为桃花源两岸的桃花实在太漂亮了,不知不觉间竟然不知道走了多远,直到尽头忽然碰见了行人。

除了这两个基本意思之外,“坐”在演变过程中多了不少副词的作用,如张九龄《感遇 其一》: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里的坐意思是“因而”,听到了那些人的高风亮节,因而很高兴。

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胸)坐长叹。

扪和历都是动词,参和井是星宿名,先写蜀山的高大险峻,直入天际,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的星辰,只能抬头敛住呼吸,一边拍胸一边徒然长叹。这里的“坐”并不是坐下来,如此险峻的半山腰,不可能让人惬意地坐下来感叹,而是徒然长叹,空长叹。

所以,这里的“坐”解释为“徒然、空、只能”,类似的有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作副词,还有一些比较少的用法,如表示“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还有表示“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作动词,但在古文诗词中由于历史文化的演变原因,产生了不少引申义,还是需要注意点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