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白留下的五律,疑似被人改动,几百年来没有破绽

2020-11-25

相信很多朋友和小珏一样,小时候都是被长辈哄着骗人背唐诗长大的。那些精妙绝伦是诗句,仿佛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也许,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道,生生不息。然而,随着经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当初耳熟能详的唐诗,竟然有些疑问。比如李白的《千里思》: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它的开篇说了两个故事,一是李陵率军出征,却在茫茫沙漠折戟,落入胡人之手,再也没有回来。二是苏武凿通西域,也曾被胡人俘虏,却最终返回了汉朝。后面,李白感慨,在那遥远的五原关,塞外的朔雪纷飞,如同落英一般。一旦进入就与祖国分离隔绝,思念后也只能长叹。只有当鸿雁飞向西北的时候,才有机会告知相隔天涯的人。

小珏当时自然没发现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而且一直以来,市面上的任何一本唐诗选集,只要收录了这首诗的,除去个别字外,也没有不同之处。只不过,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却提出了异议。

那是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其中17号洞窟中有大约6万册的古籍面世,大致时代为公元2至14世纪,分为手抄报和印本。虽然佛经占了90%左右,数量很多,但也夹杂着经史子集文献资料,研究价值很高。经过整理,唐人抄本诗选被编为伯希和氏2567号。

这些资料其实也只有唐诗73首,李白的诗歌43首。虽然数量上确实不多,但都是唐人的抄本,可谓一纸千金。专家们立即对其进行研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著作,包括罗振玉的《鸣沙石室佚书》,黄永武在《敦煌的唐诗》、张锡厚的《敦煌本李白诗集残卷探微》、徐俊的《敦煌写本唐人歌诗存佚互见综考》等等。

这些著作对唐诗的演变,诗歌文字的异动,都做出了相当详实的分析。具体到《千里思》,更令人不可思议。因为在唐人敦煌本中,这首诗却只有区区四句: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相思天上山, 愁见雪如花。

也就是说,流传版的《千里思》是一首五律,而敦煌本的却是一首五绝,不仅只有四句,而且第三、四句还不太一样。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到底哪一种版本才是李白的真迹呢?

我们知道,唐诗在当时就有专门的诗集,但当时都是以手抄为主,很容易散轶。哪怕是口口相传的经典诗句,也很容易出现误差。宋代出现印刷术后,对文字的保留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唐诗版本,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宋人整理基础上的。

按照常理来推测,或者按照古籍修订的基本原则,敦煌本是唐朝人留下来的,距离李白所在的年代更近,因此比通行的宋本更权威。也就是说,那首脍炙人口的《千里思》可能也就只有4句,后面的内容,都是画蛇添足之作。

根据这个思路,再回来看两种版本的《千里思》,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感悟。在宋本中,第三、四句是“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这纯粹是写景状物的,确实可以继续抒情写下去,有了后面的四句也不突兀。但是,按照敦煌本,第三、四句是“相思天上山, 愁见雪如花”,这是写出了李陵思归而不能归的忧愁之心,再写就没有意义了。它之所以是四句,也是合情合理的。

更为重要的诗歌的主旨,按照敦煌本的诗意,其实重点放在李陵身上,写出了他并没有苏武的气节,也落得有家不能归的凄惨下场。但是,按照流行的宋本,后面四句中两句写李陵,两句写苏武,通篇在两人之间徘徊,并么有明显的褒贬主题,看不出作者的情绪偏向,甚至在表达上还有些凌乱。

如果没有敦煌本,小珏也断然得不出这个体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在这份巧合下,我们才能发现,敦煌本更接近诗仙的原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