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没有艺术细胞的爸爸妈妈们,也可以轻松带孩子进行艺术启蒙

2020-11-23

文|弥小木

一位9岁女孩,妈妈是音乐老师,从小跟着妈妈学习钢琴,3年级钢琴就考到了很高的级别。父母有音乐方面的专长,似乎在某些方面,影响着孩子。那么,像我这样,没有艺术细胞的妈妈,难道就放弃对孩子的艺术启蒙了吗?不不不,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开启孩子的艺术启蒙之路。遇见《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打开了一些思路。

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给家长建立信心,给出了和孩子讲艺术的具体指导,并且示范如何去“看”29件大师作品。

观念上的改变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提到的观念,能给心里没底的家长,注入一些力量。在孩子的艺术启蒙这条路上,家长不仅对自己要有信心,也要对孩子有信心。

因为艺术是用眼睛看的,我们都有一双眼睛,也有自己的知识面。一开始不懂也没关系,至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聊聊艺术品。至于怎么聊,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也给了一些意见。

至于孩子,当然要有信心。孩子们的眼睛,看到的可不是大人的世界,他们能看到的,往往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彩。

打开《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跟着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的思路,一点点地学习,与其说是给孩子的艺术启蒙,不如说是和孩子共同的艺术启蒙。

启蒙准备

建立起对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之后,要怎么做?在看一件艺术品之前,家长还是需要提前做一点准备。

了解要看的是什么,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如果实在来不及,当去到博物馆的时候,就领一份指南,也是应急的策略。

平时建立起个人的“观察工具箱”。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每遇到一件艺术品,有什么想法、联想,都记录在一张清单上,时间久了,这份清单,就是自己的“观察工具箱”。当和孩子讨论,不知道聊什么,可以在工具箱内,找找思路。

除了提前了解背景,平时建立观察工具,还有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看艺术品的不同角度。《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将孩子分成了3个年龄段:

5-7岁的孩子,着重感知图片内容

8-10岁的孩子,引导他们置身画面中

11-13岁,深入了解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历史

这是开始看之前的三个准备工作。那么在看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要做的呢?

两种视角

不知道大家去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以前我家两娃去逛,大多数是走马观花,一座博物馆,10分钟不到就出来了。正确逛馆的方式是怎样的?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提到,要放慢脚步,用心体会、感受。

跨越一条河是需要耐心的,哪怕是眼睛从一种颜色移到另一种颜色。——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在一件有历史的艺术作品面前,需要耐心。小孩还没沉下心,大人不妨先去观察。当大人沉浸在某一件事中,孩子会被你吸引过来。之前我看《MOVE图鉴》这本书时,一开始孩子并不感兴趣,看我看得入迷,也凑近看起来。欣赏艺术作品,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孩子慢下来。

那么,具体去感受什么呢?《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提供了一些视角。比如,画作里有关人物的眼神、肢体动作,人物的不同尺寸,画里可能发生的故事等等,所有能触发你思绪的想法都可以去感受。

讨论,可以从大人熟悉的话题开启。《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列举了数学、运动、科学、历史等的角度。这是从大人的角度,但更重要的是,小孩的视角。

有时,在观察一件艺术品时,大人只要当一位好的听众就可以。打开了话题,孩子们的发现,根本停不下来。尤其是几个孩子一起,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互相分享,观察到的细节。

在孩子兴致勃勃分享时,大人需要做的,除了倾听,就是肯定他们的想法,无论想法多么奇特,都可以夸上一夸。对艺术的观察,孩子天生比大人灵敏。或许在他们的观察中,作为大人的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艺术离我们远吗?看起来很远,其实就在你我的身边。《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从建立大人的信心,到了解孩子的特点,再到如何观察,都给了一些意见。讲完理论,还有实践,《如何给孩子讲艺术》里,有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对29件艺术作品的解析,特别用心的一点,对作品的解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享不同的观察角度。跟着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学习如何给孩子讲艺术,29件作品之后,也就能大致了解其中的诀窍。

艺术启蒙重要吗?当然重要,孩子的世界,不仅仅只有数理化,还需要艺术的熏陶,让他们感知世界的美,如果可能,将对美的感知,融入到的生活中,那是一件极美好的事。

我是@弥小木,如果内容对您有启发,欢迎分享,并关注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