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与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古代时期,我国在学术思想、教育、科技、艺术、文学等众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通过广泛的交流传播将其输出到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交织、融汇在一起,这一方面增强了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事实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对此以及“文化”的含义做简要的解读。
(一)“文化”的含义
据文献记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图1. 典籍中最早关于“文化”的记载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对其含义,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指的是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这种理解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直到现在,还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图2. 英国文化学家 —— 泰勒
然而,“文化”的定义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先后对“文化”做出过数百种定义,或侧重历史性,或侧重心理性,或侧重结构性,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观点,这表明文化有多个层面,企图用简略的语言加以概括是很困难的。
无论“文化”有多少定义,有一个根本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形成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关于文化的结构,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把它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二是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是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四是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中国文化的分类
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的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图3. 中国文化
对于中国文化的庞大体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和认识它。
1. 若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它首先可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
2. 若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它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
3. 若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它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等;
图4. 客家文化的代表 —— 福建土楼
4. 若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它又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
图5. 蒙古族 —— 那达慕大会
图6. 那达慕大会 —— 赛马
5. 若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它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6. 若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它又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
7. 若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就更多了,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
图7. 旗袍与油纸伞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更细的区分。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指的主要是传统文化,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经历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三)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中华儿女,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在当今交往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明显。我们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其一,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一日千里的全球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自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现在的世界尤其需要中国。
图8. 旨在推广汉语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世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很多国际问题离开中国都难以解决,只有密切地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谋求与中国建立新型的关系,才能为各国的未来与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创造机会。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人民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并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然而,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正如苏东坡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养育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多数人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年轻一代恐怕了解得更少。甚至于,我们还不如某些西方人了解得多。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曾在《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中,简明通俗地介绍了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并且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然而中国人自己却不了解这一事实。
图9.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图10. 古籍《周礼》中记载的古代“冰箱”——“冰鉴”,这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所以说,中国是第一个发明冰箱的国家
图11. 我国古人发明的“水运浑天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能自动报时的仪器,比欧洲机械钟的发明至少要早600多年
又比如,在历史上我们曾多次批判孔子和他的思想,但是很少认识到儒家思想的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则赞扬孔子“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甚至在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外国人都如此高度评价中国文化,我们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去了解它呢?何况我们还要担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图12. 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
其二,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时代,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面临国际、国内两种形势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的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社会,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冲击。面对具有进攻性的异质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它的独特性,还能多大程度上保持它的独特性,以及如何保持它的独特性?这是我们中国人不能不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下工夫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中哪些成分是积极的,哪些成分是消极的,哪些是应当继承的,哪些是应当抛弃的,以便在蜂拥而入的外来文化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异质文化的优劣之处予以正确的分析。
图13. 好莱坞 —— 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的代名词
在国内确立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社会运转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面貌。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文化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传统文化也不会一成不变,相反,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会不断加入新的因素,包括民族文化的时代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异质因素。
图14. 西式婚礼
图15. 传统汉唐婚礼
事实上,中国文化也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吃汉堡包、穿牛仔裤、批白色婚纱这么简单,而是文化观念、核心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变化。在经济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面前,我们有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判断文化价值的能力,以为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都是可以采纳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养育我们自身的母体文化不甚了解,对异质文化感觉新奇,导致对传统文化“无选择漠视”和对外来文化“无选择吸收”,这显然是不理智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它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吸取精华、抵制糟粕,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才有助于让中华文化进入再度辉煌的时代。
其三,是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说明孟子已经注意到“人”与“非人”的区别。孟子是主张“性善”的,按它的原意,“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属于人的“善端”,生来就有。具有这四种“善端”的,就是“人”;相反,没有这四种“善端”的,就是“非人”。这个“非人”,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动物。事实上,人与动物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文化素养的,是有精神追求的,是有道德理想的,是有情有义的。从现代意义上讲,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追求高尚,讲究道德,讲求“文明”,是一个“文明人”。
图16. 孟子
人类到了如今的21世纪,“文明人”应当具备富于现代特色的更为高尚的品质。可是,我们仔细观察今天的社会,依旧还有种种“非人”的现象。难道是经历了数千年,社会没有一点进步吗?人类没有一点提高吗?当然不是。因为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觉学习取得的。社会向前发展,人也要随着社会前进和提高,更何况人还有责任推动和引领社会。所以,社会的每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是必然的选择。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仅依靠学一点外语、学一点科技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
图17. 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画面
结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文化多元性”日趋增强,众多的外来文化正同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我们一定要理性地面对外来文化,适当地取舍,并且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切不可迷失了自我,丢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根。特别是年青一代,担负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切的认知和认同!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为满足对外文化传播的需要,还是满足文化自身再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都要求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和了解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这也是笔者决定借助网络平台分享民族文化知识的初衷。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将展开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元素,涵盖科技、民俗、艺术、文学、历史、饮食起居、天文历法、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