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得主李鸿良带你领略大美昆曲 在“水磨腔”中感受文化自信
优美的音乐,典雅的文辞,婉转的行腔,令昆曲成为了众多戏迷心目中美的代名词。“昆曲无疑是高雅的,但同时它又是‘平易近人’的。”在著名昆剧丑角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李鸿良看来,昆曲的美不仅体现在戏曲文本的辞藻上,更在于表演者细腻的身段和儒雅的唱腔。今天起,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融媒项目将正式推出第五组系列课程《领略大美昆曲》,李鸿良老师将通过十节微课带领同学踏入浩瀚的昆曲艺术海洋,感受“百戏之祖”昆曲的艺术内涵与魅力。
据悉,本组课程已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少年志APP、扬子读写网上线,并将按照每日一课的节奏持续更新,学习强国平台同步推广,扫码即可进入专区学习。
昆曲里有文化>>>
既有才子佳人,也有家国情怀
昆曲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昆曲不仅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内容不光有古人的轻歌曼舞,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它更是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礼义廉耻的价值观通过一出出经典的剧目传递给人们。”李鸿良介绍说,昆曲中有桃花血扇的亡国恨,有窦娥誓言的天地叹,也有岳母刺字的爱国情,昆曲正是通过唱念做表各种表演技法,把重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表达,从而达到教育和教化的作用。
据悉,在《领略大美昆曲》系列课程中,李鸿良将从昆曲中的家国情怀、昆曲的表演形式和形态、昆曲的水磨腔、昆曲的表演之美、昆曲的人物行当、昆曲艺术中的“四功五法”等入手,结合其42年昆曲表演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昆曲之美娓娓道来,让学生们认识昆曲,并学会欣赏昆曲。
昆曲里有技法>>>
一同了解柔情万种“水磨腔”
昆曲是一种戏曲,所谓“曲”者,是要能够把文词唱出来。昆曲的声腔美,说的就是昆曲在音乐上的审美特点:唱出来的腔调特别好听,而昆曲的唱腔也有其特有的名称——水磨腔。
为什么叫“水磨腔”?这一唱腔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在系列课程中,李鸿良专门为学生做了解答。他介绍说,“水磨腔”又称昆山腔,始于元代末年,昆曲的主流唱腔。“昆曲发展到明代嘉靖时期,经魏良辅十年改革而成新腔,及至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唱法细腻委婉,就好像江南人的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柔情万种,故而得名水磨腔。”具体到昆曲的演唱中,一个字的发音往往被分解成若干个音节,比如“春”字,要按照“ch、u、n”的顺序,配合旋律,逐一唱出来,一节一节地和“腔(旋律)”细细地“磨合”。
昆曲里有艺术>>>
“四功五法”尽显大雅之美
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对文辞、音乐、舞台表演等多方面的要求。“昆曲高度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思考和追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精髓都能在昆曲文本中得以体现。”李鸿良表示,看懂昆曲不容易,因为它处处体现着文化的内涵,无论是声腔表达、身段技法、脸谱工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悠远韵味。比如昆曲的服装是大雅之美,戏服中的各种图形都是代表着文化信号,“一个团袖看上去是一个图案,实际上可能代表了“寿”字,甚至小到一个凉椅座位椅披上的线条,都有边框符号之美。”
在昆剧艺术里,每个演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四功”入门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学习、掌握“五法”,融会贯通,使所学技艺炉火纯青,才有可能成为技压群芳的优秀演员。“四功”中的“唱”是指唱功,“念”指念白,“做”指做功,强调的是演员的表演才能,而“打”则是指武功,如武打、毯子功等。五法中的“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是指以上几种技艺的规格和法度,比如女演员的台步不能迈得过大,男演员的身段不能过于扭捏等。李鸿良认为,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同,一出好戏不仅能让观众为剧情感动,表演者的“四功五法”表演艺术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恰恰是中国戏曲表演形式的特点之一。观众可以为戏曲中的角色鼓掌,也可以为演员的声腔以及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绝技喝彩。“这种表演形态是独一无二的,和西方的戏剧形式完全不同。”李鸿良表示,希望通过这组课程,让学生们在感受昆曲之美的同时,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李晨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