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韦应物写相思的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短短4句却字字浓情

2020-11-05

文/顾无

【引觞漫谈】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这是南北朝谢眺的一首诗,我特别喜欢最后两句中的人生态度。就不要说你不回来了,就算你回来了,这里的万紫千红也都已经凋谢殆尽,我这里地小人穷,没什么好招待你的。

谢眺写这首诗的动机暂且不论,在我这里,则确确实实听出了一丝潇洒与不屑。我人就在这里,你爱回来不回来。

自古至今写人远行的诗很多很多,从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这个题材在文人手中得以彻底的发扬光大。古诗十九首,首首离不开游子与思妇,可到了魏晋南北朝,谢眺笔下的离别与怀远,却丝毫不带什么思妇的影子。

这或许才是一个追求个人主义的时代,人们该有的样子。“假如明天要分离,也许更该爱自己。”刺猬乐队的一首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首先学会爱自己,唯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才能恨别人。

谢眺显然是爱自己的,在精神与物质世界中都足以自给自足的人,是不怎么会求着一个人回来的。

【临其诗境】

然而世间的绝大多数,并没有这样的气魄,归根到底,马克思的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暗合。中国的人永远都在集体之中,人生的重心,以至于生活的一切,都在集体之中,是离不开集体的。

有这样一个缺陷,自然自己的一方世界就会有缺陷,难以完成自我的圆满,但也正因为这个缺陷存在,忠臣孝子,烈妇坚贞,为我们留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长歌,而一个家族中因志同道合而存在的高于血缘关系的情谊,也足以令后来的我们动容。

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赏的这首诗,选自韦应物的诗集,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七绝之一。大概是在江州刺史的任上,这时候的韦应物已经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大转变,从裘马轻狂的侍卫游侠,变成了为国为民的读书人,政治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冷冷清清的寒食节,晚间一盏寒灯相伴,不由让诗人想起了从小玩到大的几个弟弟,于是思乡之情更甚,挥笔写下此赠酬之诗,《寒食寄京师诸弟》。

【经典原文】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条分缕析】

韦应物的诗集中,单单写给诸位弟弟的诗就有将近20首,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重视手足情深的人,我是一个独生子,一直一直希望有一个兄弟姊妹,可惜终究是实现不了了。

写给自己的弟弟,其情感当然是炽热真挚的,而韦应物自安史乱后的诗风,又是冲淡平和为主,这首诗里,韦应物很好的调节了两种风格的差异。

寒食节古代是不许明火的,只能吃冷食,为了纪念被火烧死的介子推。而好巧不巧,就在这不能起火的一天,偏偏下了雨。傍晚的雨淅淅沥沥,庭院与书斋都很冷清,只有诗人孤零零地一个,渐渐的,也觉得有些冷了。

冷了,却也不想回去,回去就要面对孤独,坐在外面,终究还有点动静声响,陪伴着自己,于是在江边,静静地听着江水流淌,听着江上流莺宛转悠扬。

一手拿着酒杯,在雨中欣赏着春花的盛开,这样美好的意境,也因为没有亲人的陪伴显得凄清,于是想起那些曾经陪自己的人,他们此刻怎样呢?

镜头随着诗人的想象越拉越远,一直拉到京师,拉到长安,春天了,杜陵旁边的草应该已经茂盛,青青萋萋,弥漫成朦胧而真切的相思。

整首诗的风格是淡泊而冷的,只是这想念又是那么的浓稠,独坐的诗人想念着远在长安的弟弟们,杜陵旁的那一抹绿色,即是韦应物梦魂所系的故乡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