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写作补偿我对城市的想象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与读者交流 李曼霞 摄
中新网广州10月18日电(蔡敏婕 李曼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补偿行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近日在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活动上表示,出于对城市的兴趣,城市成为了他笔下常见的题材。经过不同的城市时,他最喜欢的也是花几天时间,独自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步行,他相信,从中他能看到这座城市最原汁原味的特色。
“广州这座城市,极富文艺和历史气息。”徐则臣说,这是他第2次来到广州,但他对广州的文化传统早有耳闻。早在20世纪的前30年,广州就已是一片文艺的热土,许多本土的优秀作家像火种一样播撒到全国各地,如欧阳山、草明等,“直到今天,广东依然保留着文化大省的优良传统,将对生长于斯的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1978年,徐则臣生于江苏东海,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的《如果大雪封门》作品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北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在活动上作分享 李曼霞 摄
在徐则臣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火车、河流的故事,徐则臣表示,“到世界去”正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从苏北乡村走向首都的经历,让徐则臣把握不同层级城市的不同质感。
“这些经历让我熟悉各个地方、各个层次的人。”徐则臣表示,他能理解为什么基层乡镇的生活与意识观念,往往滞后于城市,“所有的审美与潮流,都是从大城市一层层地往下蔓延。”同时,这种“滞后”反而让他对城市、对时代、对世界抱有更大的好奇,再将这些观察、研究融入写作之中。
徐则臣表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当这些人逐一成为他笔下的角色时,他心中觉得笃定和踏实,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对一个作家来说,你所有的过往、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没有一种生活是会被浪费的。”徐则臣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