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兼具文学气质和哲学思辨……
网上冲浪时发现,有人寻找“兼具文学气质和哲学思辨的书”。
当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忧郁的热带》。
这书名就太切题了,文艺又哲学,还是法国人写的,适合曾老师作为网名。
这本书会让人望而却步,很为太长,大几百页。一直有流传的说法是,可以先看“开头”和“结尾”,中间的段落走走停停,信马由缰。
这说法也很有趣,像是教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跟学生们安利:“这书真的好,不看可惜了啊,要不求求你们就看看开头、结尾吧,相信我,入股搞一搞,不亏。”
作者叫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从1908年活到2009年,这位巨擘主要耕耘的地盘是人类学、神话学。
他又是结构主义的大师,从历史上回顾,他是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从哲学脉络上把握结构主义的发展,绕不过列维-斯特劳斯。
从历史发展顺序来看,首先出现的是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即起源于索绪尔,经过雅可布逊,本伏立斯特,乔姆斯基,马迪耐等人发展起来的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或结构语言学。从最原初的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结构主义方法之父。
列维-斯特劳斯,从人类学方面打开缺口,把结构主义方法引入到人文科学的研究之中。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除了受到索绪尔的结构方法和音位学结构方法(如雅可布逊的音位学理论)。列维斯特劳斯是在美国遇见雅可布逊后才接受结构主义方法的影响之外,他还在不同的亲属关系组织中找到了转换网和群等代数结构。他在韦伊和吉尔博等数学家的帮助下, 甚至试图把这些结构予以形式化。
有了索绪尔(后经雅可布逊等人发展)的语言学结构主义方法,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结构主义方法,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体系便得到了臻善的阐述与发展。为在人文科学广大的领域中运用结构主义方法铺平了道路。
更精准的结构主义在哲学研究描述,可以参考其他哲学领域专家的评述,不再多言。
求学阶段,我曾经在中文系和社会学系的课堂上,都“遭遇”过这位大师。中文系课程是谈论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理论对神话学研究的影响,立足于神话学、民俗学或者说大的民间文学角度,社会学则又是另一个门径了。这也是人文学科交叉的趣味所在吧。一位大师能将影响力覆盖到人类学、文学、哲学、语言学甚至历史学等诸多方面。
作为人类学家的列维-斯特劳斯,做的田野调查不多,这是惹人批评之处。但实际上他还是愿意走向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去获取一手资料的。
早年他去了一趟巴西,就是为了成为一个实地考察的现代人类学家。迪迪埃·埃里蓬《今昔纵横谈──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传》里,他曾经回忆说:“我去巴西是因为我要成为人种学家。再说,我已经十分信服那种反抗迪尔克姆的人种学,迪尔克姆不是一个亲赴实地的人,而我却通过英国人和美国人发现了实地人种学。”他认为在考察一种文化的时候,第一步是“必须站在圈子之外”来进行观察,第二步则是“努力使主体和对象合在一起。如果我们不区别这两个步骤,就不可能了解对象;而人种志调查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种不停的往返中”。
后来到了1940年,他再次申请去巴西的签证未获批准,二战开始他在美国又得不到考察资金,缺乏从事田野作业的客观条件。他自认为缺乏细心和耐性,不适合从事田野作业,而更适合于坐办公室。另外他坦率承认自己语言天赋不是很好,在美国多年而其英语水平一直不足以自由表达自己思想……于是,他主要精力就是在理论建构上了。
埃德蒙·利奇在《列维-斯特劳斯》中评述他介于古典人类学家弗雷泽和现代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之间。前者是《金枝》的作者,学识渊博,但是他对自己笔下的原始民族的生活没有第一手知识,他从来没有进行过田野作业;后者是功能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之一,曾经在遥远的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上进行了四年多的田野作业,他一生主要的学术活动就是分析这一调查结果。列维-斯特劳斯去田野调查了一年半,的确是介于两者之间……
《忧郁的热带》正是关于列维-斯特劳斯笔下的巴西。他在建构理论多年后,再回头总结当年的巴西之旅。这么一想,好像更能理解当初教授们苦口婆心安利的味道了。
那个多年流传的说法“实在读不下去,先读头尾,不读中间”,因为头尾都是思考精华和成长心得,不可错失;中间是他田野调查的材料,对人类学外行来说琐碎乏味,对专业人类学者而言又有点一言难尽。玩味之处,就在这里。
不管结构主义、不管人类学田野调查,单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本《忧郁的热带》,它是本绝好的巴西游记,与茨威格的《巴西:未来之国》,在我心中并列最佳。
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然而,现在我预备讲述我自己的探险经历。话说回来,我是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终于决定这样做的。我最后一次离开巴西,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
这开篇的文字就是大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