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欧洲现代文学巅峰之作《比利时的哀愁》简体中文版首度出版

2020-10-12
《比利时的哀愁》  [比利时] 雨果·克劳斯  李双志   译林出版社《比利时的哀愁》 [比利时] 雨果·克劳斯 李双志 译林出版社

  比利时文学距离我们有多远?这个距离是地理层面上的,还是心灵意义上的,或是两者兼有?从地理层面直接连线到心灵层面,也许只需一本书的距离。近日,“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自传性质的代表作《比利时的哀愁》期待多年终于面市,由译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从比利时到中国,克劳斯是这段文化之旅的行者,这一抵达,必将收获丰沛的结果。

  这部出版于1983年的鸿篇巨著,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称为“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地位堪比《百年孤独》《铁皮鼓》,是比利时文学乃至战后欧洲文学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之一。这是简体中文世界首度引进雨果·克劳斯的作品,由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翻译家李双志倾力七年翻译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和出版意义。

雨果·克劳斯是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是比利时国宝级作家

  比利时国宝级作家,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

  雨果·克劳斯是比利时国宝级作家,欧洲文学界和批评界公认他为战后比利时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和伊塔洛·卡尔维诺比肩。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他也是诗人、剧作家、画家、翻译家、导演,以惊人的创作能量、多种文体的驾驭才华和挑战世俗的勇气蜚声文坛。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获尼德兰文学奖、德国莱比锡书展奖和欧洲阿里斯特安文学奖。因其作品照耀了战后艰难重建中的比利时,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

  雨果·克劳斯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始终葆有桀骜、不羁与倔强的少年气质。与其文学盛名相对应的,是他惯于挑战社会习俗尤其是保守的宗教传统及道德秩序的斗争姿态。2008年,在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后,克劳斯以安乐死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的最后这一次人生决定同样震惊了世人。为纪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比利时国家银行相继发行纪念银币和金币各一枚,均为法定货币,由比利时皇家造币厂铸造。

  据透露,《比利时的哀愁》是简体中文世界首次深度译介弗拉芒文学。历史上,地处比利时北部、曾以“弗拉芒画派”驰誉世界的弗拉芒地区,从不缺少杰出的诗人与作家。雨果·克劳斯是极少数坚持用弗拉芒语(即比利时荷兰语)创作而享誉世界的文学巨擘,非常自觉地继承了弗拉芒文学的传统,他在《比利时的哀愁》里也多次以半调侃的口吻提到诸多文学先驱,比如诗人圭多·赫泽拉、小说家赫尔曼·特尔林克等。随着他的小说译为中文,二战前后弗拉芒地区的历史长卷及文学景观将和他一起进入我们视野。

  欧洲现代文学巅峰之作,曾上榜“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历时近九年终于进入简体中文世界

  《比利时的哀愁》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出版后,斩获极高赞誉,屡被称作比利时现代文学的绝高峰岭。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哀愁》《比利时》),厚达758页,共有179个人物,恢弘磅礴,宛如史诗,诚如英国《卫报》所言,“它就像一部《尤利西斯》规模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知名作家赵松认为,这部战后欧洲文学史上不多见的杰作,不仅奠定了雨果·克劳斯的重要地位,还证明他确是乔伊斯、普鲁斯特的继承者。浙江大学教授许志强精读后则表示,《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表现特定时代和风土的巴洛克风味的成长小说”,与二战后涌现的一些名作相似,都采用了家族编年史的框架,如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等。实际上,德国评论界一直将其与《百年孤独》和《铁皮鼓》相提媲美,《纽约时报书评》更是不吝溢美之词,称雨果·克劳斯“对人物的刻画就像普鲁斯特一样出色”。

  《比利时的哀愁》在简体中文世界长期没有翻译引进,与其重要价值和作者的文学地位并不相称。该书初版近30年后的2012年3月,《中国图书评论》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文学的等候——最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比利时的哀愁》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时,译林出版社注意到此书的中文简体版尚未引进,当年就拍板买下版权。由于原作语言隶属日耳曼语系,与德语有不少的亲缘性,决定采用德译本为底本,参照英译本翻译,最大限度确保中译本的质量。该社在青年一代德语学者中进行了遴选,最终邀请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李双志担纲译者。李双志不仅是优秀的青年学者,亦是文采斐然的译者,经他熨帖翻译的《荒原狼》《风景中的少年》等多部名家名作,在学界、媒体和读者之中,都收获了极高赞誉。编辑在跟李双志商议后,选定瓦尔特劳忒·许斯梅特(Waltraud Hüsmert)的德译本为底本,该译本忠实原著且文字精炼,获得了2008年的伊尔泽·奥滕(Else Otten)翻译大奖;同时,参考阿诺德·波梅兰茨(Arnold J。 Pomerans)的英译本。李双志花费七年译完这部巨著。2018年8月开始,该书进入编辑阶段,并于2020年4月结束所有的编审校工作。从策划选题到引进版权再到编辑出版,前后历时近九年。

  为“欧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时立传

  比利时在漫长的中世纪及近代早期一直是低地国家,也即广义的尼德兰的一部分,夹在法国与德国之间,这种地缘状况造就了它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和现实的处境。比利时内部分为讲荷兰语的北部地区和讲法语的南部瓦隆大区,以及讲德语的一小块东部地区。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它深受法国与德国的影响,处在两大强势文化的影响与夹击下,其身份总是模糊不清,独立性也总是岌岌可危。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比利时国王列奥普德三世曾宣布比利时中立。二战爆发后,德国在1940年5月大举进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这些低地国家,战争仅仅持续了18天,比利时国王就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比利时的哀愁》即是以二战和纳粹统治为背景,借十一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比利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并将荷兰语区与法语区、德语区的历史与文化冲突,以及身处“欧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时人的身份焦虑刻画得入木三分,投注于那片弱小的国土之上一份悲悯与幽默。

  雨果·克劳斯以率直与激情混融的强韧,借助讽谑的微妙,创造出光怪陆离的塞涅夫与伯塞茨两大家族及时代群像,笼罩在战时和战后的氛围下,家族及身边人因私利与欲望深陷修罗场,上演兴衰起落。倔强的路易斯,目睹这一幕幕惊奇的情节发展,观察周遭变迁,出入不同阵营的同时也经历自己青春期的躁动与身体的变化,以鲜活的肉身感知比利时的这一个小角落里的人情波折、世态变迁。

  故事发生的时间段是从1939年到1947年,也就是比利时经历二战的浩劫并在战后艰难重生的时期。雨果·克劳斯以路易斯这个少年的眼光,跨越了二战前后并透视欧洲腹地“痛点”,再度检验这段伤痕履历。所以,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编年体战争历史小说,记录了比利时历经二战的精神历程,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将个体之“哀愁”上升至民族的“情感共同体”,不啻为契刻着国家浩瀚精神图谱的传记。著名评论家邱华栋认为,这是“一部进入比利时心灵的绝佳之作”。

  哀愁,战后全世界的共同宿命

  这部长河式的小说是战后欧洲文学史上不多见的杰作,不仅证明雨果·克劳斯的确是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的继承者,把握住了欧洲精神危机的脉搏,还为我们预示了今天的欧洲,预示了今日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破碎的欧洲并未愈合,其碎片遍布我们生活的世界。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但同时,任何分崩离析的时代,总有幸存之光,作家赵松认为,“路易斯那脆弱而又离经叛道的成长历程则暗示,在传统基督教社会走向式微乃至瓦解的过程中,面对玉石俱焚的现实世界与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一个人如何拼尽全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雨果·克劳斯的《比利时的哀愁》不只是时代的挽歌,更是为破碎世界里人的精神重生谱写的序曲。它注定是低回的,是波澜不惊而又不乏深沉的,因为它是献给那些拥有了精神重生之可能的少数幸存者的无声之颂。”

  两位文学大师的相遇,顶级的装帧设计

  为了回馈读者长久以来的热情期待,更为了全面地介绍荷兰语文学,译林出版社此番还引进了荷兰著名作家塞斯·诺特博姆与雨果·克劳斯的对谈录,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荷兰语教研室主任林霄霄精选核心内容并进行编译后制作成册——《克劳斯之国:雨果·克劳斯与塞斯·诺特博姆谈〈比利时的哀愁〉》,随书附赠,内含两人的深入讨论的对话和珍贵照片,以及雨果·克劳斯亲自为该书绘制的插图。这是荷兰语两位文学大师的联袂亮相,据悉不久之后译林出版社还将推出诺特博姆的三部重要作品。

  《比利时的哀愁》的装帧设计特邀著名设计师王志弘担纲。比利时国旗是由黑黄红三竖条组成的三色旗,他将这三色竖条切开,并进行变形之后,即成为《比利时的哀愁》的主要视觉图形:黑为眼,黄为鼻,红为口,形成人的脸孔,神态中的情绪包含了多重阐释空间,如:思考、哀愁等,呼应了这样一部反映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巨著的复杂与精细。封面全套用纸来自日本竹尾,覆以亮膜,在保证色彩呈现的基础上,更有丝柔的手感;内文进口轻型纸,色彩微泛米黄,既满足了阅读舒适感,又寻求了厚度和重量的完美平衡,便于翻阅,藏读两宜。

《比利时的哀愁》  [比利时] 雨果·克劳斯  李双志   译林出版社《比利时的哀愁》  [比利时] 雨果·克劳斯  李双志   译林出版社

  《比利时的哀愁》简介

  他的命运,是欧洲的命运;他的哀愁,亦是世界的哀愁。

  ◎简体中文世界首度引进“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代表作

  ◎“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欧洲大陆的《百年孤独》

  ◎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把握了欧洲精神危机的脉搏,雨果·克劳斯则发现了整个世界的哀愁。

  [编辑推荐]

  ◎比利时的灵魂传记

  ☆身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比利时更全面地浸润了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的欧洲文化,拥有着一颗欧洲之心。

  ☆《比利时的哀愁》:一部进入比利时心灵的绝佳之作,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不啻为代表国家灵魂的传记。

  ☆“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库切)

  ☆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量齐观

  ◎欧洲现代文学巅峰之作,曾上榜“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历时近九年终于进入简体中文世界

  ☆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翻译家李双志倾力七年之重量译作

  ☆从策划选题到引进版权再到编辑出版,前后历时近九年。

  ☆“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之一”(《中国图书评论》)

  ◎弗拉芒文学巨擘、“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一生之作

  ☆青春与战火交织的画卷,恢弘跌宕的家族史诗,时代命运下的衰败千面与苍茫众生。

  ☆第一人称孩童视角:用少年的直率无邪来反衬成人社会的伪善与堕落。

  ☆雨果·克劳斯以路易斯这个少年的眼光,跨越了二战前后并透视欧洲腹地“痛点”,再度检验这段伤痕履历。与战争暴力碾压下人性的异化与扭曲相伴随的,是那不能被毁灭的精神的幸存与成长。

  ◎哀愁,战后全世界的共同宿命

  ☆它为我们预示了今天的欧洲,预示了今日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破碎的欧洲并未愈合,其碎片遍布我们生活的世界。

  ☆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两位文学大师的相遇

  ☆特别附赠:《克劳斯之国:雨果·克劳斯与塞斯·诺特博姆谈〈比利时的哀愁〉》

  (含:对谈,珍贵照片,亲绘插图)

  ◎顶级的装帧设计

  ☆亚洲顶级设计师王志弘装帧设计,全套进口日本竹尾纸。

  [关于作者]

  雨果·克劳斯(Hugo Claus)

  ˙比利时国宝级作家,少数坚持用弗拉芒语(即比利时荷兰语)创作而享誉世界的文学巨擘。

  ˙因其作品照耀了战后艰难重建中的比利时,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

  ˙曾与君特·格拉斯和伊塔洛·卡尔维诺一起被视作欧洲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作家。

  ˙“欧洲一流诗人”(J.M。库切);同时亦是剧作家、画家、翻译家、导演。

  出生于布鲁日,童年在天主教寄宿学校度过。18岁出版首部作品。二战结束后离家,就读于根特艺术学院。1950年代在巴黎接触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群体“眼镜蛇”,1960年代以一系列小说、诗集和剧本声名鹊起,1980年代出版《比利时的哀愁》,斩获极高赞誉。

  一生笔耕不辍,以惊人的创作能量、多种文体的驾驭才华和挑战世俗的勇气蜚声文坛。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获尼德兰文学奖、德国莱比锡书展奖和欧洲阿里斯特安文学奖。

  2008年,在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后,选择以安乐死离开人世。比利时为纪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相继发行纪念银币和金币各一枚,均为法定货币,由比利时皇家造币厂铸造。

  [译者介绍]

  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长年往来于欧亚两端,出入于汉德两语,受文学之魅惑,求审美之精微,研磨词句,探求奥义,不问春秋。尤其心仪于德语文学中的浪漫派、颓废美学、现代主义经典。译有《现代诗歌的结构》《浪漫派的将来之神》《荒原狼》《风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尔诗文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合译)等。

  [内容简介]

  《比利时的哀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借十一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雨果·克劳斯以率直与激情混融的强韧,借助讽谑的微妙,创造出光怪陆离的塞涅夫与伯塞茨两大家族及时代群像,笼罩在战时和战后的氛围下,家族及身边人因私利与欲望深陷修罗场,上演兴衰起落。堕落发酵,谎言滋生,背叛横行,哀伤的氛围漫入世态人情。倔强的路易斯,目睹这一幕幕惊奇的情节发展,观察周遭变迁,出入不同阵营的同时也经历自己青春期的躁动与身体的变化。种种情欲与死亡的试炼面前,他能否获得最终的救赎?

  只有分崩离析的时代,才懂得如何抚慰精神,而又预示一切曙光来临前的疯狂。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历史背景

  比利时在漫长的中世纪及近代早期一直是低地国家,也即广义的尼德兰的一部分,夹在法国与德意志诸邦国之间,曾经轮番被勃艮第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分支与奥地利分支)和法国统治过。

  1302年的“金马刺战役”中,当时还被称为弗兰德的北部地区的弗拉芒人曾一度击败过法国的入侵者,但之后仍然没能改变该地区被法国吞并的命运。在拿破仑失败后,比利时一度成为荷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830年比利时从荷兰独立,成立了自己的君主立宪国家。比利时内部则分为讲弗拉芒语(荷兰语的一个分支)的北部地区和讲法语的南部瓦隆大区以及讲德语的一小块东部地区。

  首都布鲁塞尔虽然位于北部但却同时拥有讲弗拉芒语与讲法语的社群。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弗拉芒民族主义以及弗拉芒独立运动成为比利时国内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讲弗拉芒语的民众总觉得自己受到法国与亲法分子的排挤而格外仇视对方。纳粹德国利用了这种民族意识和仇法情绪,在战前和战时都大力宣传日耳曼民族共同体,强调低地语与德语的同源性,将弗拉芒人称之为德意志民族的兄弟民族而将其纳入泛日耳曼族之中,成功地蛊惑了不少有弗拉芒民族主义思想的比利时人。

  二战爆发之前,比利时国王列奥普德三世曾宣布比利时中立。

  二战爆发后,德国在1940年5月大举进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这些低地国家,战争仅仅持续了18天,比利时国王就宣布了无条件投降。比利时政府流亡英国。德国占领了比利时。

  名家评论

  《比利时的哀愁》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量齐观。——文学批评网

  《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道德和诗意方面极具深度、内容极为充实丰富的长篇小说……他对人物的刻画就像普鲁斯特一样出色。——《纽约时报书评》

  《比利时的哀愁》在篇幅和野心上都让人印象深刻:“成长小说”和史诗,它就像一部《尤利西斯》规模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独立报》

  雨果·克劳斯像施了魔法一样,以尖锐才智、绚烂语言、生动意象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时代……这部极佳的自传体小说毫无疑问是杰作。——《洛杉矶时报》

  雨果·克劳斯的长篇小说《比利时的哀愁》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这部作品在规模上的气势宏大和细部的优美精微。一部进入比利时心灵的绝佳之作。——邱华栋

  我把《比利时的哀愁》放在离书桌最近的书架上,以便随时伸手就能拿到。与它比肩而立的是《堂·吉诃德》《静静的顿河》《铁皮鼓》和《爱与黑暗的故事》。——徐则臣

  这部战后欧洲文学史上不多见的杰作,不仅奠定了其重要地位,还证明他确是乔伊斯、普鲁斯特的继承者。少年路易斯的哀愁,尽管细若毫发,却能透过那个小镇渗透到广阔的世界里,悄无声息地成为比利时的哀愁,甚至欧洲、世界的哀愁。——赵松

  这部描绘特定时代和风土的巴洛克风味的“成长小说”,让人想起二战后涌现的一些创作,也都采用家族编年史的框架,如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等。——许志强

  雨果·克劳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触将他的同胞——弗兰德小市民的愚昧、自私、庸碌、冷漠、麻木和缺少安全感与归属感描摹得淋漓尽致。克劳斯自己虽然永远是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但写出来的东西却往往触目惊心,这一点令人想起马尔克斯。——陆大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