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孙伯翔的新碑学书法创作

2020-10-03

“碑中求碑”指的是以北碑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北碑书法创作观念或创作方法。北碑不仅仅是一种书体、书法图像样式,更在于蕴含其中强烈的民间化、非主流即边际化特征。因而碑学运动其意义就不仅仅是挖掘了种被深埋已久的书体样式,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一种鲜活的精神,它为非主流的书法图像样式获得中心话语提供了一个通行证。

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孙伯翔在当代书法格局中是以北碑书法而著称于世的,孙伯翔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其“碑中求碑”的创作立场及审美价值取向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技巧层面, 审美层面和文化层面三个方面。

技巧方面,最有价值的自然是孙伯期对“方笔”的发明。孙伯翔重点以《始平公碑》为研习、阐发对象,北碑“刻手”、“刀锋”学术问题很巧妙地被转换成了书法实践中用笔——方笔问题 。孙伯翔敏感地发现了北碑“本来”就具有的方笔笔法,并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孙伯翔的方笔用笔观点及实践是一种典型的“碑中求碑”的创作立场。石开在将孙伯翔与赵之谦比较之后说“赵之谦以柔济刚,孙伯翔以钢治刚”。所以我们看孙伯翔挥运之时,一方面以大胆的笔触刻画出峻健清晰的方笔轮廓效果,同时又借助微妙的笔触颗粒,瞬间发力,免起鹘落,完成提按、翻转等运笔动作。所以孙伯翔方笔运笔过程既充满了高度理性,又充满了高度感性和写意的成分。

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结字方面,孙伯翔也同样体现了其“碑中求碑”的创作思路,他提出了一个“动态部位”的概念。所谓的“动态部位”,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大小不一可以随意拆解的视觉小单元,而一个字的结构的营造同样也是在动态中将这些“动态部位”用并列、叠加、错落、咬合、镶嵌等手法进行安排搭配的。

在对北碑章法的认识上,孙伯翔同样也是以“碑中求碑”为立足点:“魏碑字的章法组合,既不是行草书章法的实笔引带,也不全像唐楷那样纵横行限分明,它是以自然的笔法,自然的结构组成自然的章。北碑章法多种多样,在孙伯翔的北碑创作中,似乎对“自然章法”和“破界法”情有独钟,使用频率最高。

虽然孙伯翔将行草与北碑章法作了区分,但在孙伯翔的北碑创作中,又搀杂了不少连带的行书,世人多将其称为“行书化魏碑”或“魏碑行书化”这实际上是对孙伯翔的误读。落落自然,仅仅是表象,其骨子里的观念却是北碑的立场而非行草的。

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中国传统书法用笔起主导作用,结字及章法即小字形、大字形都是依不同的笔势而生、而立。在孙伯翔北碑书法中,其方笔用笔也是如此,它既构成了其技巧系统的基调,也构成了其艺术创作审美的基本走向。“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称雄”,故孙伯翔于方笔取“峻雄”二字。方笔之外,孙伯翔再主以圆笔济之,故于“峻雄”之外复取“浑穆”二字。方圆之外又主以精微飞动调和之,故在“峻雄”、“浑穆"之外还取“秀逸”二字。

孙伯翔“碑中求碑”的北碑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取向与当代书法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孙伯翔在早期的北碑书法作品中,简单的夸张变形却处处可见,这说明孙伯翔还在探寻更准确的创作定位过程中。随着其研习及创作的深入,孙伯翔以回归“原典”的精神和勇气,逐渐找到了北碑书法创作的本位立场,即“碑中求碑”的创作理念。

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我们强调孙伯翔“碑中求碑”的创作立场并不是说他的创作自闭于北碑一隅,恰恰相反,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时期更加驳杂的大文化背景下,孙伯翔的新碑学创作是在与新帖学、现代书法等创作流派更加紧密的互动中找到了“碑中求碑”的本位创作立场的,帖学和现代派书法某些元素也会更多地融人到其创作中。如孙伯翔在其创作中就掺杂下大量的行、草书,这无疑受了帖学的影响。

在当代书法创作格局中,孙伯翔“碑中求碑”式的书法创作无疑使其打上了边际性特征,但也正是这种边际性立场,在新时期文艺背景下,经过其精心的打造,才确立了新的话语中心并成为当代主流书法精英话语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