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两大失传的玉雕技艺,还是老祖宗会玩!
在经过了殷商、春秋两个时期之后,汉朝成为了玉器使用和生产的另一个黄金时代。通过在汉朝陵墓中发现的大量玉璧、玉衣,玉剑等玉器,可以想象汉代对玉的痴迷程度。而我们这两个失传的玉雕技艺,就产生于汉代。
精美的汉代玉器
从生到死,从公到私,汉代人对玉的喜爱无处不在。当时的观念是,玉器可以保持主人精气不散,防止尸体腐烂。“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观念,同样是人们的一个观念。因此汉墓中都出土了许多玉石,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刘贺一生经历过国王、皇帝和诸侯三种身份,但在他的墓葬中,只有玉器是最多的。
东汉就有了嘻哈说唱
根据对汉代玉器及历史的研究,发现了“汉八刀”、“游丝刻”这两个失传的玉雕绝技。想象古代人在没有机器、凿子等工具的情况下,只根据技巧和想象力,雕刻出这些作品,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而如今这些雕刻技能早已失传,实在是玉雕界的巨大遗憾。 (不排除民间可能有高人)
何谓汉八刀?
所谓为“汉八刀”?在清朝中后期,江阴的一位名叫陈性的人写下了《玉纪》,写道:“更有古时含殓之器,谓之琀玉。不知者,遇旧玉,皆称为琀玉者,非。更有音讹而呼为汉玉者,尤非。”。
证明了说法与口语谐音有关,“八刀”并非八刀雕刻而成,而是一种称为“八分背法”的技术,用于雕刻玉蝉的背部和腹部。 “汉八刀”实际上是对“琀背刀”的误读。这种雕刻手法其实不仅限于汉代玉蝉,我们熟悉的玉猪龙、玉翁仲等,同样具有“ 琀背刀”的手法。
“汉八刀”的特点
精美的汉八刀工艺
刀法简单,造型生动,是汉八刀的典型特点。如果将玉雕比作绘画,那是一幅笔触简单、神态丰富的好画,但却是简笔画法。所以汉八刀其实是为了节省时间,才研究出的手法。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玉器有大量的需求,而玉器作坊加工玉器,动辄一年半载很难满足当时的需求。应对现状的唯一方法是,缩短加工时间并简化制造流程,一些精巧的工匠创作了简单的玉雕技法,以解决普通民众的用玉难题。而且逐渐被王公贵族所接受,并且所用的材料越来越好,最后才留下“汉八刀”之美名。
何谓游丝刻?
“游丝刻”(又称“游丝工”、“游丝白描”)顾名思义,是指用像游丝一样细的阴刻,来表达玉器纹饰的雕玉技法。
精美的游丝刻工艺
关于它的描述最早见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作者的观察是详尽而微妙的,应该是仔细把玩过实物之后的一种体验。
游丝刻的特点
最早的“游丝刻”出现在春秋战国,但当时的线型长度和连贯性不如汉代。根据线的粗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粗刻
在放大倍数高达60倍的条件下观察:凹槽的边缘很规则,看不到裂纹,转弯处偶尔看到发散的线型。同一条长线的宽度略有不同,每个凹槽的两端都很浅,而中央则很深。
这是典型的砣痕,推测应该由携带潮湿沙子的小型勾砣雕出。在雕刻时,首先将一些短的断线碾出,然后在空隙中补刀,变短为长。神奇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绵、长、飘、劲、遒劲自然的纹饰。
细刻
在放大倍数高达60倍的条件下观察:凹槽末端有锯齿状碎屑,细小的毛刺不规则地散落,凹槽底部的深度不同,并且有多条线状划痕。
推测使用了尖锐、坚硬的雕刻工具,例如钻石、水晶和燧石等,然后加以修磨,形成了细线。这种纹饰纤毫毕现,道劲连贯,宛如一气呵成。
喜珍说:
这两种失传技法不仅反映了汉代雕刻技术的精纯,还展示了汉代对玉的热爱。而作为中国玉雕历史的鼻祖,汉代玉雕对世世代代的玉雕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在现代玉器雕刻中,也能看到很多精美的仿古作品。
这些作品秉承了先辈们的精神,同时也是对中国玉雕历史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