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创造多个“首次”的故宫苏轼特展 揭秘东坡豪华“朋友圈”

2020-09-04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柳青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林语堂曾在《苏东坡传》中这样描述。

千百年来,这位“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超级偶像”总是追随者众。值紫禁城600周岁之秋,苏东坡“走进”故宫。9月1日,“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昔日宫殿内,78件套与苏轼有关的院藏珍品吸引观者纷至沓来。

“如果把北宋分成几个段落的话,那么苏东坡占了一个很重要的段落,他是北宋后期影响力最大的(文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书法博士杨频说。

9月1日,封面新闻记者特别邀请杨频“解密”此次故宫苏轼主题特展。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看展览/

创造多个“首次”

此次特展持续两个月,从9月1日至10月30日,展览创造多个“首次”。

它是故宫今年首次重量级展览。今年是紫禁城600岁,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去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公布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系列活动,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故宫在上半年经历了闭馆防控。7月21日起,室内展厅有序开放,本次特展成为今年第一场重量级展览。

同时,本次特展是故宫历史上首次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杨频告诉记者,展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兼有部分天津博物馆藏品。“希望展现一个立体的苏轼。”展品不但有苏轼自己的佳作,还有部分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

展览上的明代画家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系近年来首次面世。本次特展策展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郁文韬介绍,“上次展出可追溯到民国时期。”“李公麟是苏轼好友,虽然(画作)是后人临摹,但观众可以感受朋友笔下的苏轼是怎样的。”杨频说,画中的苏轼因访友途中遇雨,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而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此外,宋人《赤壁图》、林逋《自书诗》等作品也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为何展览选址文华殿?杨频介绍,“它(文华殿)与武英殿东西遥对,一文一武,过去这里是举行经筵的地方,也进行过殿试阅卷,现在主要展览一些书画作品。”

看作品/

背后是作者一生跌宕起伏

展览分四个单元,即“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分别展现苏轼的朋友圈、作为文学家的苏轼、作为书法家的苏轼以及他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展出的苏轼真迹包括《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页》、《三马图赞并引残卷》、《治平帖卷》、《归院帖卷》、《春中帖页》等。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 苏轼

在书法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是行书,位于展览第一单元,合卷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

两贴均是苏轼写给好友陈慥(季常)的书札,其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而陈慥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时往来频繁的友人。

黄州是苏轼一生重要的转折点。1079年,命运的齿轮发生转动,写诗诽谤朝政的罪名轰然落下,苏轼被逮捕回京,在御史台狱受审近四个月,史称“乌台诗案”,随后他被发配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从此,他的书法作品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杨频说,“《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两幅作品可以看作苏轼书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这时候的笔迹秀逸劲健,比早期作品多了沉稳和厚重。”

杨频以展览第三单元的苏轼较早期行书作品《治平帖卷》作比,“与《新岁展庆贴》相比,《治平帖卷》笔法更精细,字体更娟秀柔和,是苏轼早年书法特征。”此帖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的信札,据考证,《治平帖卷》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

“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轨迹也在潜移默化他的书法作品。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没有黄州,就没有苏东坡。”杨频说。

看朋友/

东坡豪华“朋友圈”

展览特别列出了苏轼豪华的“朋友圈”。从称赞苏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的前辈欧阳修,到同辈友人中的王诜、陈慥、李公麟,再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围绕苏轼勾勒出的北宋文人群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宋代文化的高度。

此次展出的《三马图赞并引》可以让观众一窥苏轼与友人李公麟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本来是一幅长卷,现在只剩下一半,长卷前面是李公麟画的《三马图》,后面苏轼对这幅画题了‘赞’,包括引和内容。”杨频说,“这幅‘赞’作于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时期,也是他人生第二次被贬,而前一年,他的红颜知己和侍妾王朝云去世,仕途加上家庭变故,当时他似乎有心如死灰的感觉,再加上他已62岁,字迹在厚重、平淡之下多了一丝从容,也呈现出一种人书俱老之态。”

《三马图赞并引残卷》 苏轼

而在写完这篇跋赞后一个月,苏轼的仕途再次滑向低谷,他的地理轨迹再次向远向南,这次他被贬至海南儋州。苏轼也在回顾自己一生时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杨频介绍,《三马图赞并引》曾是清宫旧藏,“在作品最后有乾隆皇帝题的跋,称‘画之得神不待言,赞之深意诚非假’,甚至他说自己还安排了郎世宁等画师模仿图卷再画《三马图》,即‘奇形既命世宁传,神韵更教廷標写’”。

后来,画卷被损毁,《三马图》和跋文的五分之三都已丢失。“虽然可以看出纸张被揉皱的痕迹,但依然能保存至今,也印证了苏东坡对自己的笔墨纸砚都很考究的说法。”杨频说。

看门道

书法家眼中的“东坡居士”:人格独立 有人道主义精神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杨频是从四川阆中走出的书法家。大学期间,杨频就临摹米芾、黄庭坚等古代名家的大量作品,现在也在故宫从事书画临摹工作。在他眼中,苏东坡这位“老乡”是自己年少时期就开始崇拜的偶像,“他的天赋极高,在易学、庄学、佛学、诗文、书画甚至美食养生等很多方面都有精深的修为与高明的阐释。同时,因为他的率真,那些发自肺腑的诗文与墨迹,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喜欢他的人们。”

“他做地方官员时做了很多实事,比如天旱求雨,水灾时抗洪,他曾因抗洪在黄河边坚持了四十五天,他也是较早设立政府福利医院的人,所以苏东坡是一位有很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文人。”

“虽然他的‘口无遮拦’给他带来很多麻烦,但他还是按照自己的立场特立独行,并且能够一直坚持自己,这是一种人格完全的独立。”杨频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