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读宋词不只是品味好词好句,闲愁不是青春标配,却是人生的奢侈品

2020-09-04

各位背唐诗背宋词的经验是否有不同?这些不好吃不好玩的东西,却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

小的时候被父母哄着逼着读唐诗背唐诗,摇头晃脑,奶声奶气,博得一片掌声赞叹,自己往往也很得意。

那个时候,好像真的为虚荣心在努力呢。

年纪稍稍大一点儿,开始发现有一种叫做宋词的东西,每句字数总是不大一样,还都要分成上下两段。

那里面的妙词儿,总是撩拨懵懂的心绪,往往更容易进到心里去。

唐诗有时是众人面前的炫耀,而宋词则会引发心弦的微微颤动,奏出适合自己欣赏的乐曲。

——于是喜欢宋词,胜过喜欢唐诗。一位同学如是说。

他说,自从接触,自己就更喜欢宋词。无论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小学的懵懂,初中的叛逆孤独,高中的苦学之隙,还是如今,已进入中文专业之后,他都更喜欢宋词。

喜欢宋词的哀婉,喜欢宋词的曲折,喜欢那种意境。

这样一个充满动感的年代,连不少女生都喜欢在网上打打杀杀的,竟还有男生迷恋宋词的意境。

这位喜欢宋词的男生,笔下总流淌清丽的文字溪流,不时有文字见诸平台网络。

沉浸于阅读,他提炼宋词里的爱情故事,文笔一天天成熟,粉丝一天天多起来。这样走下去,或许宋词会奠定他未来事业的基础吧。

关于宋词,更多的情形却并非如此。读的不明白,背的也更痛苦。

不羡慕人家那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只要能读懂就好啊,其实这也不太难的。

务必请开阔些眼界,不把宋词仅仅看成一种必须掌握的文体就好;务必请投入些情感,不要仅仅把宋词看成需要背诵默写刷题的任务。

之前说过辛弃疾的《丑奴儿》,就再说说绕不过的李后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笔下这样的句子,有点文化的,人人都熟读成诵。即使被收入课本,也挡不住大家的喜欢——真真是好句子。

到底好在哪里呢?手法我们放在后面说,单单说“境界”。

《丑奴儿》里面,关于愁,可寻觅到两种境界。

一种是“闲愁”,另一种是“哀愁”。前者是人去寻它,后者令人惆怅却无法摆脱。

而李后主呢,则是词人的赤子情怀,遭遇大苦大难,历经人间极致哀愁,而后仍以无限痴情述说。

那是一种“全情”的倾注,而又有充满艺术感。感叹人世无常,悲哀之余,又言情体物,把曾经的“不幸”,视为客观,拿来玩味,再进行理性的提炼,就成了永恒的情感。

身历国破家亡,深情而直觉的感伤,写尽了人类所共有的斫伤苦难。传统词中最善表达“哀愁”的,莫过李后主。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生走到半路,旅途中突被命运浪潮击毁,“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最痛苦的人生遭遇莫过于在中年遭难,而内心又无法自拔地“哀而怨”。

比较二人的风格,特色。辛弃疾在词中展现的是不说的姿态,其实是在说;而李后主,则是我在说,在说,一直说……

但是李后主却并没有成为祥林嫂,他的词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历代的评论者高度赞叹,这里边不能不说说词的艺术手法。就从李后主开始,再拓展到其他词人。

艺术化的生命的体验,那些被诗化的愁,当然不仅仅是后主的,还有好多宋词都是满满的愁和伤感: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莺啼序》)

这是吴文英重游西湖时候的无限伤感;

“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长亭怨》)

张炎偶然来到旧居,想起十年前曾经与情人在此分手的情景,也是悲不自胜;

这样的爱情故事,如何不打动年轻的心灵?

李清照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吴文英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无论人生看起来多快乐,其实生命细细品来,总有悲剧性。

种种别离,就够一壶。

它所带给来的创伤遗恨,成为永恒的精神文化内容。

可以说,宋词的魅力,其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是对哀愁品味。

愁既是痛苦的,更可以是美丽的。那些过去的痛苦,生而不得的哀伤,历经时间的淘洗,岁月的提纯,苦涩转化为了美丽。

空虚需要填满,脚步达不到地方,心灵要达到。

世事瞬息,人世无常,每一段旧梦都是不可重复的,每一刻的生命经验,都要提炼出永恒的价值才好。

人不同在,情却未了。风景依旧,却非当年。

人活着,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和利益的算计,更要有精神的消费与需求。

分数要得,诗和远方也同样不能缺失。

转自腾讯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