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炼字炼意”处品人生境界

2020-09-02

在“炼字炼意”处品人生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文言的创作传统,既着力“炼字”(广义的炼字,意指锤炼字法、句法和章法),也着眼“炼意”,是“炼字”与“炼意”的统一。

苏轼的人生境界,就集中蕴含在文言的炼字炼意处。

一、拈“四字词语”,管窥“闲人”心迹

以《记承天寺夜游》的整体语境为背景,笔者通过预学回馈,从中拈出四组四字词语,引导学生从不同解读理解词义。

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 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但”是转折的意思吗?“入”是“照入”还是“进入”?“行”与“步”都是走路,但是细微差别在哪里?“空明”的近义词有哪些?

这些词义的聚焦,实则都跟解读“闲人”的心迹息息相关。“但”是“只”的意思,这层意思又蕴含着苏轼对闲人心境的无限感慨;“入”在随后的品读中,闪现出亲近的人情味,融入在苏轼和月文化的互动中;“行”的欣喜与“步”的悠闲,背后折射的都是苏轼的闲人心迹;而“空明”一词,则是解读苏轼心境的关键字眼儿,通过寻找“空灵”“空旷”“光明”“明净”“澄澈”“澄明”等近义词,为学生最终抵达苏轼的闲人心境提供了丰富的语义铺垫。文言文本的解读,不需要逐字逐句的串讲,一般字眼儿通过注释和经验是可以放过的。但是,对于关涉文本题旨的语词,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凸出。

二、理“起承转合”,体察“闲人”心路

元代的范德玑在《诗格》中指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实则是一篇诗化的小品文,其章法构思跟作诗的精神完全一致。

其实,起承转合的章法,暗示的是作者某种特定的心路历程,是作者情感变化轨迹的一种外显。因此,引导学生从章法切入,尤其是在章法的转折处多加眷注,就能为学生体悟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态提供一个极佳的通道。

为什么写到“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处就是全文的转折处呢?由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之前的叙事与之后的写景以及最后的议论,内在的情感逻辑究竟是什么。

众所周知,转者,变化也。文似看山不喜平,要跌宕起伏又能万变不离其宗。而所谓的跌宕起伏,其深层结构乃是作者的情感变化、思想跃升。《记承天寺夜游》行文至“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处,作者的心路历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思想轨迹究竟有了怎样的跃升?这正是笔者引导学生梳理章法、启迪静思的意图所在。

三、融“历史背景”,感悟“闲人”心境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但不管多么险恶的境况,他都能“荣辱不惊,去留无意”。《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谓的“闲人”,既是苏轼直面困境的一种自嘲,亦是他从困境中活出从容与安宁的一种写照。

故此,“闲人”一词成了全文的文眼所在,集中体现了文言创作炼字与炼意的高度统一。对于这样的文眼,不但不能轻易放过,相反,需要调动多种资源、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重锤敲击、深稽博考。

要真正触及苏轼的人生境界,明了“闲人”背后独特而高远的心境,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必须的,还原矛盾、揭示冲突是必须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必须的,只要铺设的台阶足够学生攀登,境界的体悟也未尝不可能。现场的反应足以让人欣喜:

生:(朗读写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只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的心中一片平和。我苏轼从以前的朝廷大官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是我却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给我一个面子,让我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我苏轼虽然没有像王勃一样豪情壮志,写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没有像欧阳修一样写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hè尤美”。但是,我苏轼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我早已看透了世间的本真。我被关押了130天,被嘲笑,被líng辱,我的内心已经破碎不堪。只有经历了破碎不堪之后,我才平和下来。明月呀!明月!你多么像是天上的另一个我呀!你就像是我的心,纯粹,透明,不再抱怨。(热烈鼓掌)

……

这是一次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的精神相遇。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学生的心境完全抵达苏轼的心境,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是,这种相遇,未尝不是对“闲人”心境的某种照亮。而我们更为看重的,恰恰不在“我注六经”式的文本阐释,而是借由文本之光,照亮自身的某种可能心境,迈向“六经注我”式的存在之思。故此,学生最终通过炼字炼意处所品出的,乃是自身的某种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的文章于学生而言,实在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明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