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凭一首绝句,便在诗史上留下大名,末二句是经常引用的千古名句
中国自古便是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和诗篇多如牛毛,像李白、杜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相信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两位的大名,但在诗歌史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诗人,他们本身名气不大,甚至连生平都不详,但却因为某个绝佳的诗句,而名留千古。
比如,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的残句,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潘邠老。同样,僧人志南和尚也是这样一类人。
唐宋时期,那些看破红尘的出家人,往往喜欢和文人雅士来往,或饮茶、或讲道、或往来作诗,总之,精神生活非常丰富,像佛印与东坡的故事,早已经成为了历代人们传颂的佳话,这种能写诗的僧人,人们往往称之为“诗僧”。
历史上著名的诗僧很多,宋代的佛印是一个,唐代还有寒山、皎然、灵澈等等,而志南和尚,无疑也是一位,他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其余生平不详。他当然是充满才情的,可惜史料记载不多,今天已经很难还原他的生活了,但他却因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清奇雅致的绝句诗,从而名留青史,载入到了诗歌史册中。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首二句写诗人游览的行踪,第一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所谓“古木”,就是参天老树;“短篷”,代指有篷的小船,这一句的意思只是说,诗人在一棵老树下拴好了小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乘舟出行的,而这个地方,无疑是有树有水的好去处。
第二句说“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即藜杖,代指拐杖,这一句自然是倒装,本应该是我扶着拐着,但此处倒装的好处,是将拐杖拟人化了,好像是两个相互陪伴的好友,一起来到小桥的另一面。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下了船,徒步走了很远,而且游兴很浓,还要到桥的另一边游赏。
诗人在前两句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好的春游图,斑驳的古树、清澈的溪水、灵巧的小舟、古朴的小桥,而诗人的身份,是一位超脱的老僧,这样的图景,本就妙绝,大有禅宗物我合一的意境!这样的游景,本就足够美了,而诗人偏偏又写出了更加精妙绝伦的句子!
后两句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一出,必将是千古名句!如果说前两句只是在表现美好的春天,那么后两句便聚焦在春天到底如何迷人!
诗人看到,眼前的杏花正浓,而细雨绵绵,杨柳嫩黄,微风吹过面庞,犹如婴儿的小手一般嫩滑,诗人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花草树木,而是通过春雨与杏花、杨柳与春风的结合,展现出“欲湿”、“不寒”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美好,从而越发让人喜爱。这样的表达,不仅极具画面感,而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朝气,杏花、杨柳、春雨、春风,犹如善解人意的君子,让诗人感到无比舒适和温暖!
自古写春天的佳句便很多。有些是混写,比如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些是抓住特点细写,比如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亦或是陆游那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营造出绝佳的意境……而志南和尚的这两句诗,却兼具众家之长,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的整体感受,充满着喜悦之情,诗人将“杏花雨”、“杨柳风”这样写滥了的意象描绘出了新高度,不得不说,确实让人过目而叫绝。
这首诗是赏游之作,写春天的美好,诗人没有钻空心思地为我们截取独特的景象,而是通过描写春天最普通的花草风雨,入香入色,细腻无比,尤其是末二句,语言清疏,给人清新悠然的绝佳感受,韵味无穷,生机一片。
因为诗人是僧人的关系,所以整首诗,处处显得颇有禅理,但妙在诗人并没有刻意地去说理或是说禅,只是让我们感受到沾衣欲湿的凉爽、吹面不寒的轻柔,将禅境融入春天,融入所有读者的眼中,这样自然高妙的作品,必然是流传千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