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唐代诗僧很“佛系”的一首诗,拜访茶圣没见到人,短短4句太精妙

Image 2020-08-29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当一个人去找自己的道士朋友,僧人朋友,好像结果往往是不太顺利的,这是我们读诗总结出来的经验。

其实也好理解,一方面他们是化外之人,本来就四处云游,飘忽不定。另一方面,真正顺利的会面,他们也就不会写诗了,我们也不知道。人们在意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又得不到的东西,所以在访友不得的时候,才会有情绪波动,才会想要写诗倾诉,这也是诗歌言志抒情的作用所在。

这样的例子,唐诗三百首中就有好几个,最著名的如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20字给我们讲了一个余韵无穷的故事,还有丘为的“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诗的最后表达的是尽兴而来,尽兴而去的欣喜和淡然,就算没有见到主人,有这样一些景色,一番遭遇,这趟出门也值得了。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除非你是去要债的,敲不开门可能会很烦躁。平时里找好友相聚,不在也就不在,不方便也就不方便,不会强求。

这不仅是一种友谊的体现,更是个人心性修养的体现。

【临其诗境】

今天要介绍的这首诗,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两个人的身份上。

平时我们读的诗,一般寻访者是一位有点名气的诗人,被寻访的人则是有仙风道骨的高人。

这首诗中,寻访的人反倒是一位著名僧人,被寻访的人则是世俗中人,那就是《茶经》的作者陆鸿渐。皎然自身在茶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陆鸿渐的关系很好,平日里书信往来,诗歌唱和颇多,所以来造访也是应有之谊。

全诗所写不超出隐士的生活范围,所选取的也都是平常又典型的意象,三言两语就将一位喜清静,有雅好的隐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诗人自己也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潇洒自然,展示出一位僧人所具有的平淡心境。

【经典原文】

寻陆鸿渐不遇

唐代: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条分缕析】

这首诗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很平淡而自然的,语言和意象的选择上都以朴实自然为标准,看不出什么太大的情感起伏,尤其是结尾,最值得称道,充分运用了国画之中的留白艺术,淡淡一笔,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开头在叙述陆鸿渐之前搬家的事情,虽然搬到了离城市更近的位置,可是走过来一看,还是幽静的一条小路,路边的野草一看就无人打理,任性生长着。

第二句镜头一转,到了陆鸿渐家门外,看见他最近在篱笆边上种的菊花了,可能是因为刚搬家没有多久,菊花还没有到开花的花龄,所以即使是到了秋天,也还没有开出代表着隐士情怀的菊花。

屋里没有应答,于是开始敲门,只有空空的敲门声传响,屋子里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动静,这也暗示了主人此刻并不在家。“无犬吠”的说法应当是村中人普遍养狗看门,即使主人不在,狗也会吠叫几声的。这里却连狗都没有,处于绝对的静寂之中。

于是去问问临近的人家,人家告诉诗人说,他去山中了,每天回来的都很晚,要等到夕阳西下。

读完全诗可以看出,诗的内容就是完整的记录了自己来访的经历,从一开始的走入小路,到家边的菊花,到敲门,再到问邻居,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事迹线索。而且是完完全全的叙事,基本是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没有不得见的失望,也没有来到此地的欣喜,皎然自始至终都是轻描淡写。

我来了,他不在,傍晚回来。这就是全诗的内容,至于后来发生了什么,皎然是在这里等他,两人一起畅叙幽情,还是飘然而归,就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