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寒蝉凄切悲秋风

2020-08-28

“古木数株,空庭草间,爰有一物,鸣于树颠。引清风以长啸,抱纤柯而永叹”(欧阳修《鸣蝉赋》)。

夏日的蝉在浓密的树荫里,高亢嘶鸣,响彻云霄;仿佛烈日下骤然而降的一场雨,刺得人不由一激灵。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元好问《骤雨打新菏》

尤其是雨后初晴,河湄花繁叶茂,溪涧绿荫,高柳每根枝条上蝉们各自占“山”为王,抱着枝条,鼓腹而鸣。这些演奏家通力合作,一起发声时,形成雄壮的“蝉声音乐会”,大有阻断溪水的气势。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宋·赵彦瑞《点绛唇》)。“凉风至,白露降”虫声渐稀,蝉耐不得萧瑟清冷,逐渐沉寂。鸣声由夏天盛时的恢弘磅礴,转为尖利短促;声细细,时断续;若有若无,有气无力,便有些凄切了。据《中国鸣虫》一书介绍,蝉在古代的别名竟有三十五个之多。《诗经·七月》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这里的“蜩”指的就是夏天蚱蝉。北宋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里说:“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秋季鸣蝉曰“寒蝉”,寒蝉又名蛁蟟,一般在夏末秋初才大量羽化,随凉风而至。

自晋朝陆云在《寒蝉赋》中云“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云暮,临河徘徊”之后,寒蝉的悲鸣,就成了秋意的呻吟;成为高洁、清高、悲凉的象征。从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到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再到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惨悲鸣的寒蝉不仅是报秋的使者,常常用于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霜晨雁鸣焉不思乡?突出惆怅情思。

《晚蝉》

唐·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一个“晚”字,表现出一种羁旅情怀。“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元·卢挚《沉醉东风·题红叶清流御沟》)。表达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

“夫头上有,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陆云在《寒蝉赋》说蝉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等美德。将蝉推向神坛。

风水学鼻祖郭璞也作有《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赞扬蝉拥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的宝贵品质。

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还创造了“螳螂捕蝉”的寓言。“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捕蝉”将蝉塑造为一个受难者的形象。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画蝉》诗,借蝉无法躲避螳螂的捕食,暗喻品行高洁的君子易遭黑暗势力的迫害,隐喻世事艰难、官场险恶。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以蝉性借喻他的君子节操:“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托蝉喻人,引人遐思,达到了至清至净至纯的境界。

这只小小的蝉在文人心目中高洁完美。因而便有了《庄子·达生》中喻做事精专、全神贯注、方能成功的“佝偻承蜩”;有了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诗意闲适、抒发超然物外的志趣;有了苏轼“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的和谐明丽之夏日景色及反衬诗人孤寂落寞的意蕴;又有了黄庭坚“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一联诗中修辞炼字的趣闻;更有杨万里“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的蝉本无忧人自忧的忧思……

“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南北朝·张正见《赋新题得寒树晚蝉疏诗》);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杨万里《初秋行圃》);

“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晏几道《采桑子》);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寒蝉“知了”一声,秋色厉,寒风起,蝉声禁。

《蝉》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们诗意盎然美好的夏天日子,已在“寒蝉凄切”这凄美的意境里随风而去,“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卢思道《和阳纳言听鸣蝉篇》);早已是魄冷魂清,万事了了……

这只鸣叫了千年的蝉,不仅喧闹在凄凄寒凉的秋风里,还喧闹在《诗经》以降历代泛黄的线装诗集里。蝉声附着寒凉的风之音符,与心灵的和弦丝丝相契。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刘昭禹《闻蝉》);淡淡的忧愁,凄凉的羁旅思乡,仰望高空,苍天不语,唯有“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唐·郎士元《送别》)。

凄凄蝉鸣,宛若雨点落在身上,落进心里,悲凉慷慨,令人唏嘘。

作者: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