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国博馆藏《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创作始末

2020-08-27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考》一文,原刊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8期)

《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分别由民国女画家胡平(1902-1926)、何香凝(1878-1972)绘成,是爱国诗人柳亚子(1887-1958)生前组织创作的重要“作图寄意”作品及收藏品。1958年,柳亚子去世后,其夫人郑佩宜将《江楼秋思图》《江楼第二图》及柳亚子生前的一批收藏品捐赠给文化部。之后,文化部将《江楼秋思图》《江楼第二图》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如今,此两件作品完好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是柳亚子“作图寄意”观念下的产物,即由柳亚子提出创作主题,延请画家将其绘制成图。作品先后由两位女画家完成,之后又有多位南社女诗人、女词人参与了其中的题咏活动。由柳亚子促成的这项艺文事件,是其女性解放思想的反映。而由《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衍生出来的题咏活动,又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南社圈子的一方思想表达阵地和社交平台。因此,这两件作品在民国女性书画史和南社文化史上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多年来罕为人所知,一方面是因为该图原为柳亚子的私人收藏,之后又入藏于国家博物馆,公开展示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是《江楼秋思图》的作者胡平去世时年仅25岁,画名尚未形成,她的这件作品更少为人知。《江楼第二图》的作者何香凝,画名相对较大,但是山水作品不是她最具代表性的图式,传播程度远不及她的狮虎动物画和岁寒三友图,《江楼第二图》在何香凝的作品名单中更是一度缺席。随着近年来国内文博机构间交流的增多,《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才慢慢浮出水面。由于两件作品创作时间间隔较长,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考析。本文将相关史料及分析整理如下,希望能对理解作品有一定帮助。

1923 年,南社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柳亚子回到家乡黎里,与毛啸岑(1900-1976)等创办《新黎里》半月刊并任总编辑。之后因为分湖先哲祠迁址事件,柳亚子几乎遭遇不测,《新黎里》半月刊也因此停刊数月[2]。该年5 月,柳亚子主持发起新南社,社址设在上海,他的精力也大部分转移到新南社的工作上来。其时恰逢夫人郑佩宜患病,柳亚子于是从老家黎里迁居上海,与夫人一同寄寓他乡。为纪念这一段患难时日,柳亚子特别延请国学大师、南社老前辈胡朴安(1878-1947)之女胡平为其绘作一图,命名曰“江楼秋思图”。柳亚子作诗记其事:“鸿光敢便拟前贤,皋庑居然赁一椽。玉宇琼楼涵并影,药灶茶炉袅双烟。红桑海底今何世,翠袖天寒瘦可怜。乡梦一宵无着处,剩诗图画话婵娟。”[3]该诗发表于1923 年第30 期的《国学周刊》上[4],后又以《自题江楼秋思图》为题发表于1924 年7 月1 日的《新黎里》[5]。根据诗意及当时柳亚子的生活情形。江楼之江,指的是吴淞江,此处指代上海。全诗讲述了柳亚子在沪租房为夫人郑佩宜治病,一同度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患难日子,实际寄托了诗人隐而非退,为国事日非而愁思的爱国情怀。《江楼秋思图》绘成后,在1923 年底的一次有廖仲恺、何香凝、叶楚伧、吴孟芙、胡平、汪精卫、陈璧君等人参与的岁寒社雅集上,柳亚子公开展示了这张作品。岁寒社是柳亚子与陈去病等发起的一个文酒会,自1923 年12 月25 日至翌年1 月19 日,共举行过七次雅集。根据柳亚子1924 年元旦在岁寒社雅集上始识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回忆及流传下来的雅集照片(图一),可推断为1923 年12 月31 日的第三次或1924 年元旦的第四次雅集。趁此连续两天的雅集之机,柳亚子延请在座的好友为之赋诗题跋,众人纷纷响应。柳亚子还请擅长绘画的两位女士何香凝、吴孟芙再绘一图,以期“鼎立成三杰”。在其后多年里,柳亚子不断延请好友为之题咏,先后集得10 余首之多。多年后,柳亚子偶然在行囊中见到这件《江楼秋思图》时,画者胡平以及为此画题诗的廖仲恺、汪兰皋先生均已离开人世,不禁伤感万分。柳亚子于是将多年来集得的廖仲恺、胡平、汪精卫、徐自华、陈绵祥、谢无量、杨杏佛、余十眉、吕志伊、陈去病、张继、胡惠生、汪兰皋、诸宗元的题记、题跋,亲笔誊抄为一册《江楼秋思图题咏》(图二)并亲自作跋:

安吴胡平女士为我友朴安先生长媛,年少工书画,盖能步武其家学者。十二年癸亥秋,余偕内子佩宜养疴黄歇江头,曾以诗乞绘《江楼秋思图》,即时什也。承女士不弃,许为梁翰朋辈,从而题咏之,裒然成卷帙矣。嗣余奔走国事,中间亡命江海,忽忽七载,始得息影寓庐。后亲故景高检此卷于箧衍中,而女士已墓有宿草。数当时题识胜流,仲恺廖先生殉难侘城,兰皋汪君亦复殡沪渎,诚有不胜其今昔之感者。爰录原诗卷尾,并志其始末如右云。中华民国十八年己巳年五月十八日,松陵柳弃疾记,红梨湖上女郎郑瑛俦书。[6]

图一 1923年12月31日岁寒社第三次雅集、1924年1月1日岁寒社第四次雅集摄影,苏州博物馆藏(采自张明观:《柳亚子史料札记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42页)

图二《江楼秋思图题咏》抄本一册一卷,约于1929年5月成书,苏州博物馆藏(采自张明观:《柳亚子史料札记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2页)

岁寒社雅集结束后,柳亚子请何、吴合绘《江楼第二图》迟迟未果。1928 年端午节前后,柳亚子结束在日本的亡命之旅寄住上海。何香凝亦于当年年底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后蛰居上海并以书画自给。自是何、柳两家同客沪滨,晦明风雨,时相过从。柳亚子复请何香凝补绘《江楼第二图》,他亦专门作诗记其事:“岁寒社集沪江天,始识刘樊俪侣妍。已遣秦嘉留翰墨,还愁徐淑吝丹铅。风云恸哭祁连冢,文字沉埋桑海缘。乞补江楼图一幅,七年积绪要今宣。”[7]1929 年秋,何香凝为躲避当局即将远走南洋、欧洲。为不辜负好友的拳拳盛意,何香凝在出发前的一次庐山之行中完成了《江楼第二图》(图三),并在出发前一天将画赠予柳亚子,让柳亚子深为感动。《江楼第二图》为横幅,青绿设色。画面上青山由远及近排闼而来,山上点缀红树数棵,以及隐约可见的江楼数间。山体轮廓不设勾勒、交界处以侧峰皴擦出山石质感。从山石的走向看来,又有一定的透视感。这样的山水表现手法,正是何香凝从日本画的装饰性画风向现实风景探索的典型。同一时期,她还绘制了一幅与这件作品形制十分类似的山水图赠与经亨颐。与胡平绘《江楼秋思图》一样,柳亚子亦延请其他好友为之赋诗题咏。他本人于1930 年10 月25 日亲自作《江楼第二图记》,记述此图之命题前后,以及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相交10 余载之事。至1936 年,共集得蔡元培、吴稚晖、林庚白、诸宗元、廖梦醒、蔡钺、黄复、王蕴章等学者名流题跋诗词10 余首。压轴一题为蔡元培1936 年所作,该年恰逢蔡元培70 岁大寿,也是他即将避难香港,与柳亚子等师友相逢的最后岁月。在1936 年2月份的南社纪念会雅集上,蔡元培受邀成为新南社名誉会长。其题《江楼第二图》曰:“藏得热血三年碧,写出秋林几片红。为此江山谁管领,倚楼看镜太匆匆。二十五年二月应亚子兄属题香凝夫人所绘江楼第二图。蔡元培。”诗中不难看出他对祖国山河正遭受日寇侵占的痛切之情。柳亚子又请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为之题写作品名“江楼第二图”(图四)。对于这些珍贵的墨迹,柳亚子珍若拱璧,他将《江楼第二图》的题签、画心及所有的诗跋,精心装裱成为一卷,多年来精心收藏。

图三何香凝《江楼秋思图》(《江楼第二图》),纸本设色,纵30.5厘米,横75.4厘米,192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四于右任《江楼第二图》,纵31厘米,横72厘米,1930年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