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西夏陵申遗团队里的东北女孩,愿用一生探寻谜一样的西夏

Image 2020-08-20

2015年,27岁的任秀芬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聘到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工作。

“夕阳下,当我第一次站在西夏陵前,用专业知识脑补想象了一下它们700多年前的恢弘,身后的贺兰山苍茫高远,心中肃然起敬,一下子爱上了这个地方。”任秀芬回忆起与西夏陵的初次“相对”,仍难掩激动之情。从千里之外的辽宁丹东,到宁夏银川扎根,“缘分”源于热爱。

8月14日,任秀芬又像往常一样在陵区进行安保巡查、监测保护,野兔、岩羊不时闪现。哪里草势较为茂盛,动物们爱光顾;哪个夯土建筑容易有裂缝需要多留意;哪个陪葬墓需要加固保护,任秀芬总是如数家珍,第一时间发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所爱。”任秀芬说,西夏陵遗址价值很独特,它是西夏历代统治者的陵墓群,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现存的地面遗迹基本是夯土建筑,要知道世界范围内,如此大面积、保存这么好的土遗址屈指可数。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这个在历史中消失的王朝,太适合考古了。“

2015年,任秀芬进入西夏陵申遗团队,参与本体保护工作。

从初见乍喜到久处不厌

“我从小就喜欢看关于考古的纪录片,觉得考古既酷又神秘。”任秀芬说,就是这么懵懵懂懂的热爱,让她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毅然选择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作为唯一志愿。

“学了考古就发现它实在太容易被爱上了。”任秀芬说,考古研究内容特别丰富,纵向的时间线上,有史前时代到夏商周到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考古研究,横向的各个主题有田野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美术考古、文物保护等等。考古还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任何学科都能与考古产生联系。考古学是一门有趣又有料的学科,可以用一生去钻研和学习。

任秀芬说,考古要“以物论史、透物见人”。考古发现的材料是经过废弃和埋藏的过程的,比如说西夏陵,现在看到的夯土遗迹,是它经过了七八百年时光的样子,期间遭受了各种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考古学家面对这些遗存,就像刑侦专家面对伪造过的案发现场。需要利用各种科学的考古学方法,如埋藏学、废弃过程理论、类型学、科技考古等等,把发现的考古遗存研究透彻,然后分析其背后的人类行为,“让文物活起来”。所有的遗迹遗物遗痕,在考古人眼里都是宝贝。考古就是通过这些“线索”,让深埋地下的文物讲述一段隐秘的历史。

愿用一生探寻谜一样的西夏

虽然在西夏陵区管理处只工作了5年,任秀芬对它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西夏历史是一个宝藏,我愿意用一生去寻找和探知。”任秀芬说。

刚进入西夏陵区管理处工作时,她时不时听前辈说起当年发掘3号陵和6号陵的情景,刮面找遗迹刮到怀疑人生,脸上身上晒得脱了几层皮,拼对整理出土文物搞得头晕眼花。“他们嘴上说着艰苦,眼里个个有光,那是对时光的追忆,也是难忘和自豪。”任秀芬说,能够进入西夏陵申遗团队,她觉得自己也正在经历一段难忘的“历史”,她会全力以赴不让自己留遗憾。

任秀芬的内心有着很多问号,她说,西夏陵的建筑风格和出土文物的面貌都极具特色。以选址来说,贺兰山前洪水频发,陵区范围内也是大大小小的洪水沟密布,但是西夏陵的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就能在纵横的洪水沟之间屹立千年。700多年以前,西夏人是怎么做到对地质和水文等因素的准确判断?还比如西夏陵的帝陵的布局,选址依托贺兰山,面向银川平原,与黄河遥遥相对,形成风水上说的前有饮马塘,后有跑马岗的上吉之地。与贺兰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陵的主轴线都对应贺兰山的一座山峰,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意义?

任秀芬说,近几年,她和团队为西夏陵申遗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文物本体保护、规划编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底西夏陵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国家文物局申遗专家组初评现已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申报条件,正在积极争取列为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9座帝陵中,只有7号陵可以确定是仁宗仁孝的陵,迫切需要厘清其他陵主身份,还需要弄清帝陵选址修建的特点、格局,西夏陵和都城兴庆府的空间关系等。后期,我们将结合科技考古的各种检测手段,争取最大限度还原西夏陵的面貌,让现存遗址能够清晰明确地讲述那个神秘的王朝。”任秀芬说。

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