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立秋将至,民间流传的“报秋”“啃秋”是啥意思?立秋习俗知多少

2020-08-07

立秋,是一年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到来,标志着天气转凉,虽然很多地方还要面临“秋老虎”,但是随着秋雨的降临,一层秋雨一层凉。

从立秋开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秋天也预示着禾谷成熟、五谷丰登的意思。

与其他24节气一样,立秋同样也对应着三候。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之日起秋高气爽,空气澄明,是非常舒朗的天气,自古文人为秋日也书写和流传下了许多美妙的诗词。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写道:“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描绘出了一幅晴空万里、山河壮阔的景象。

还有宋朝诗人刘翰的《立秋》诗写道:“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那种悄无声息的秋声,和空气澄明,梧桐疏影趁着夜色的美景,曾令多少人怦然心动。

除了诗词,关于秋还有很多农谚,也是非常耐人寻味。比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意思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地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24节气,从上古时期开始,走过几千年的岁月,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入到了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除了耳熟能详的诗词、谚语,在民间很多地区,还流传着立秋习俗。

报秋

在古代24节气是指导农耕的标识刻度,上到天子下到黎民,都非常重视。

从周朝时期,逢立秋这日,天子都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时,立秋当日宫人会将盆栽梧桐放在大殿中,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并应声摘下一两片叶子,为报秋。是古代很传统的一种仪式。

秋社

因为秋是丰收的季节,在秋收之后人们便有祭祀土地神的风俗,于是就有了秋社。秋社始于汉朝,一般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还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秋收之后,人们都会选择晒秋,各种农作物,比如:高粱、绿豆、花生等。尤其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秋收以后,人们都会在自家的院子里或者房顶晒秋。

贴秋膘

贴秋膘是老北京的一种习俗。立秋日,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这天人们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习俗,就是在立秋的时候吃西瓜。这一习俗源自于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年京城里很多人得了瘌痢疮,后来有位郎中鼓励大家吃西瓜,以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于是每岁秋来之时,家家爆食西瓜,谓之“啃秋”。

民国时期,还曾出版过一本书,叫《首都志》。其中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人们认为,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有

尝秋鲜

老北京时期,民间流传“尝秋鲜儿”的习俗。旧京时,秋后新粮一上市,那四合院、大杂院里的主妇们就都忙着去集市或粮栈买新粮,于是便有了“尝秋鲜”。

除了以上的习俗之外,很多地方还流传有:吃清凉糕、吃鸡蛋、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等等,各不相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