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首次出版——呈现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

2020-07-31

明中叶的苏州地区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淳为代表的重要书家,稍后的王世贞将他们并称“吴门四家”。师生授受,数辈绵延,后人目之为“吴门书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域书法流派。此后,流派的潜扬沉浮成为后期中国书法史的主要生态。

《三吴墨妙》册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十六世纪的吴门,地方经济与社会力量获得长足发展,本地对于教育极为重视,读书人口不断攀升,但科举中式的人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于是大量有文化知识与文艺才能的读书人不得不滞留本地,他们将诗文、书画、鉴藏等文化活动作为自我追求,并藉此确认文化身份,这是吴门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此一时期的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书画家开始出现一定的职业性,他们不仅创造出许多特殊的艺术品形制、母题与程序,在大量的文化社交中,他们也集体亮相,相互标榜,所谓“善自标致,相为引重”,流派的形成除了创作观念与手法的口传手授,也与这样的合作方式不无关系。吴门书法的影响所及,匪止苏州一地,还辐射到了三吴以及整个江南地区。文征明去世之后,这一区域的文化权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尽管王世贞声称“天下法书归吾吴”,但“文氏一笔书”成为颇难回击的批评,而邻近的松江、徽州与浙江都觊觎吴门在书画与鉴定领域的独尊地位。追随流派核心人物,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点的书风,既是地域流派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它的式微埋下了伏笔。

展览以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明代书法收藏为中心,结合少量他处的借展文物,试图完整呈现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流派兴衰与区域竞争,在此过程中,新的艺术趣尚与格局如何形成,书法的发展如何获得持续的动力,或许是更为值得关注的议题。

展览“三吴墨妙”以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明代书法收藏为主题,届时将会有91件展品完整呈现以吴门书派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由于浙大艺博馆是一所教学型博物馆,因此“三吴墨妙”更是一场学术研究展览。

展览从展品选件、展品信息释文、展品考证与图版说明及三篇学术论文四个不同的层次全面展示策展团队对于明代以吴门书派为中心的江南书法发展历程的学术研究成果。

薛龙春(主编):

《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是配合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一个同名展览而编撰的图录。因疫情原因,展览将延期举办。展览共计91件(组)展品,以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收藏为主体,也少量借展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天一阁博物馆与其他私人藏家的藏品,试图完整向观众呈现以吴门书派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

大学博物馆举办展览需要围绕展品展开学术研究,凸显学术性,这在图录中体现为:

1、对展品真伪优劣进行鉴别,尤其是确认一些改款、无款作品的作者归宿。虽未必完全准确,但我们有严格的标准。

2、对所有展品上的文字、印章进行释文与句读。

3、对一半以上的重要展品进行考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与所涉事件,对展品的艺术特点也进行了分析。

4、 由三位学者专门撰写长文,分别从明代文化、明代文人与书法、重点展品等不同角度,对展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训练研究生也是大学博物馆策划特展的目标之一,除了近墨堂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参与图录的工作,艺术史系若干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也参与了释文校对、说明文字撰写、英文翻译等工作。

白谦慎(学术顾问):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非常活跃,许多鲜为人知的艺术精品纷纷现世,也涌现出一批有艺术品位和学术眼光的收藏家。在传世文物的收藏方面,公立博物馆固然占据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但一些私人收藏已令人刮目相看,近墨堂的明代书法收藏,便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私人书法收藏之一。

但是,对艺术史学者来说,如何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发掘近墨堂藏品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将它们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呈现给学术界和社会大众,依然是很大的挑战。而能否出版一本高质量的展览图录,便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我希望,这本图录中作品的挑选、论文、图释词条、释文,能够展示我们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平,并获得学术界、文博界、收藏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可。

作者简介

薛龙春,199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2004年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曾获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青年学者学术奖金,访学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继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从事短期研究。主要研究16-18世纪中国书法篆刻史、尺牍文献。著有《郑簠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王宠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元明书法谈丛》(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王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20)、《王铎四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即出)、《黄易友朋往来书札辑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即出)等。编有《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与孙晓云合作)、《中国书法全集 陈淳王宠卷》(荣宝斋出版社,2014,与朱爱娣合作)、《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100札(1983-200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历史脉络中的收藏与鉴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等。

编辑谈

一、考虑到疫情原因,这部书计划仅有500套流向市场。在版本的考量上,我们设计了限量典藏本(签名本)和精装本两种。限量签名本中设计了精美的藏书票,并请白谦慎和薛龙春老师毛笔签名,钤盖印章,数量有限。

二、全书分上、下两册,内容编排上主要分三大板块:研究论文、图版和展品信息。当然,图版部分无疑是这部书的主体,91件作品,大约有500余张高清图,包括作品全图、细节图以及题签等等。我们的目的很纯粹,就是要让读者可以完全领略作品的全貌和作品本身的特质。

研究论文部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三篇大论文,作者分别是郑培凯、薛龙春和高明一,三位都是学界极有代表性的学者,尤其薛龙春和高明一老师又以治书法史见长,此保证了本书的学术分量。另一类论文是对具体作品的个案分析,虽说是小论文,但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学术价值。我们希望在配合高清图版的同时,这部分文字可以让读者更为立体的了解作品的历史情境。

这部书费时最长、但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在于展品信息的识读。书中把每件作品的题跋和印鉴均作了释文,并进行归类,读者根据这些信息很容易理清某件作品的流传过程,实际上这些信息无论对研究者还是学习者,都大有裨益。

三、当然,这部书试图为读者呈现的是明代江南书法的图景,但并不代表书中收录的全是书法,像比较珍贵的沈周《九段锦》、《为朱存理作山水》、文徵明《友梅图》、《蒲涧图》,陈淳《山前晓景图》,董其昌《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等具有代表性又非常重要的绘画作品也收录其中,因此这部书在编排和视觉呈现上都是极为丰富的。

四、作为一部书画类图书,我们在这部书的纸张选择、调色和印制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想法很朴素——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本身之面貌。因此,这部书在印制之前,我们连续进行了多次的调色、打样,并专门请收藏家和调色专家看过样稿,得到他们的认可后,才开始下面的工作。印刷上则采用高精度的四色印刷,印厂的工作人员对印制这类图像类图书经验丰富,对细节的处理很到位,因此,这部书的印制效果很值得期待。

总之,我们希望这部书在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上相互统一,艺术和学术上相互融合,试图从多个维度出发,将读者带入到明代江南的历史场景中。

出版说明

一、本书分三大板块:研究论文、图版与展品信息。所有引用文献只在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完整出版信息,再次出现时则作减省,仅标卷数、篇名与页码。引用文献的详细信息亦可参见书末“参考文献”。

二、图版部分,所有展品皆呈现文物的全貌,并依需要作局部放大,以供欣赏。在标题之下,依次给出书体(画法)、材质、形制、尺寸等基本信息。有纪年展品及部分可考纪年的展品,亦给出年代信息。此类信息皆有英文对照。部分展品配合有相应的研究短文,对展品的创作时间、所涉人事、风格等进行解析,但不专门介绍作者生平,“作者小传”已按拼音顺序统一置诸附录,读者可自行参考。

三、展品信息部分,书画作品上的文字皆予释出,包括书作释文、画作题识、题跋、印鉴,部分展品有题签、木盒、布套、引首、封面、扉页题字,亦作释文。惟《赤壁赋》《千字文》等常见诗文,释文从略。此外,经查证的著录、出版与展览信息,亦依次条陈,俾有兴趣的读者有所参考。

四、释文依照原作字样,异体、别体不作统一。

五、释文一般接排,不依原作格式。惟不同诗作之间,如无标题间隔,则以空格标识。原作误某字,在该字后另写正确字,以 [ ] 标识。原作衍某字,在该处以(衍字)标识。原作删除之字,在该处以(点去)(圈去)标识。不能肯定之字,在该字后以(?)标识。偶有漫漶难识之字,以 标识。有漫漶而能确定之字,以 标识。原作阙某字,在该处写出,以( )标识。有大段阙文者,以(前阙)(后阙)标识。

六、虽然编者对全书的引文、释文及其句读已反复推敲,但限于学力,失误或难避免,敬请读者诸君予以指正。

书籍装帧

// 实拍书影 //

典藏本藏书票

--- END ---

出品人丨王成业

编辑丨《私享艺术》全媒体运营中心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