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诗圣杜甫与洛阳:成都万事好 心更思洛阳

2020-07-22

草堂一角

在中国,杜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他以笔写史,人称“诗圣”,西方学者将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今年,是杜甫去世一千二百五十年。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人们对他的身世却仍难下定论。其实,杜甫的根与魂就在洛阳城东的首阳山下,如果你想了解他的生前事与身后名,不妨到偃师杜楼看一看。

浣花溪畔初建草堂

48岁那年,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流落到了陇右一带。短短数月,饥荒和战乱就把他逼到了绝境。

他想带着妻儿回土娄旧庄,可洛阳被安史叛军占领了,他有家不能归。无奈之下,他决定南下到蜀地避乱,一家人在那里投亲靠友,说不定能找到一条生路。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杜甫一家终于抵达成都,暂住在城西浣花溪畔的僧舍里。“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在安宁繁华的成都,他们总算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次年春天,在众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起草堂,在成都西郊安了家。

在《卜居》一诗中,他说:“浣花溪(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这位帮他确定卜居之地的“主人”,一般被认为是时任成都尹的裴冕。

裴冕是唐肃宗身边的重臣,曾官至宰相,与杜甫也是旧相识。在入蜀途中,杜甫就向他投诗求助。裴冕对故人的到来表示欢迎,还让各县的官员对杜甫多加关照。

杜甫建草堂缺资金,很快,一个当司马的王姓表弟就“携钱过野桥”,给他送来了一笔。为美化环境,他还“以诗代札”,以戏谑的口吻向萧县令要桃树苗,向韦县尉要松树苗……就连家里雪白的大邑瓷碗,也是他从韦县尉那里要来的。

草堂建成后,杜甫过了一段难得的闲适日子。偶尔也有客人到访,他有《客至》一诗,写得轻松愉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夏天到了,杜甫带着妻子泛舟溪中,看孩子们捕鱼、采藕,尽情玩耍。他的妻子姓杨,出自弘农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两人生了三儿两女,幼子饿死在奉先县,如今跟在身边的是长子宗文、次子宗武及两个小女。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江村》一诗中,杜甫描绘了草堂生活的美好。然而,他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从未停止,内心也因此备受煎熬。

“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可是,回家又谈何容易?

故友情深高适救急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秋,因裴冕被调离成都,杜甫一家的生活又难以为继了。

他在《狂夫》一诗中写道:“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为了温饱,他只得向时任彭州刺史的故友高适求助:“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彭州距成都不到百里,杜甫一入蜀,就与高适有书信来往了。这年秋天,高适从彭州调任蜀州,杜甫又从成都赶去叙旧,称“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两人相谈甚欢。

见到高适,杜甫难免想到李白。想当年,三人同游梁、宋,一起饮酒赋诗,何等意气风发!然而,现在他们的命运已大不相同。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进入永王李璘幕府,想借机建功立业,高适则得到朝廷重用。不久,永王发动叛乱,高适奉命平叛,李白也被下狱。在浔阳狱中,李白曾托人带信给高适,后来他虽保住了性命,但晚景十分凄凉。

如今,高适已年近六旬,且公务繁忙,但只要杜甫说有“急难”,他不会坐视不管。次年正月初七,他还题诗寄到成都草堂,称“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感慨岁月易逝,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有了高适的资助,杜甫暂时衣食无忧,有时也会外出访友。可好景不长,四月,蜀中大乱。先是段子璋造反,后是花敬定作乱,剑南节度使崔光远因此被治罪,高适替代了他,奉命镇蜀。

花敬定即花卿,本是崔光远的部将。他为人骄横,常僭(jiàn)用天子礼乐,杜甫曾在《赠花卿》一诗中讥刺此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高适为平乱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杜甫,杜甫也不忍再去打扰故友。这年八月,家中要断炊了,他一边为“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而苦恼,一边怀念少年时在洛阳的美好时光。

秋风怒号中,草堂的茅屋也被吹破了。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即使身处困境,他仍心系苍生。

杜甫草堂工部祠

严武镇蜀杜甫思归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严武镇蜀,担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

对杜甫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严武是名臣严挺之的儿子,严家久居洛阳,与杜家是世交。

果然,严武对年长自己十几岁的杜甫非常照顾。在他的资助下,杜甫对草堂进行了扩建,生活有所好转。可是,当年四月,玄宗、肃宗父子先后去世,代宗继位,严武又被召回朝廷,主持修建皇陵事宜。

杜甫一直将严武送到绵州,两人才分手。他没想到,严武一离开,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就在成都发动了叛乱。草堂回不去了,他只好在梓州、阆州(即阆中)一带漂泊,直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严武再次镇蜀,他才又回到成都。

在《草堂》一诗中,杜甫回顾了徐知道叛乱始末,希望严武能引以为戒。严武则聘他为节度参谋,并向朝廷奏请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也被称为杜工部。

只不过,此时的杜甫衰老多病,思归心切。去年听说官军已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河南、河北,他就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动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并自注“余田园在东京”。当时因故未能成行,他惆怅不已,后又说“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因此,在严武幕府数月之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春,杜甫辞职。四月末,严武暴病身亡,年仅40岁。杜甫也携家人离开成都,欲从水路返回故乡。

杜甫离开后,成都战乱频仍,到唐末时,这里已是一片荒芜。诗人韦庄访得旧址,在浣花溪畔“结茅为一室”,重建草堂,纪念杜甫。后来,杜甫草堂又经过多次重修,才成为今天人们见到的模样。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住了近四年。他对这里虽有不舍,但难抵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生还洛阳?(记者 张广英 文/图)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