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杜甫穷得叮当响,写首趣诗,无一穷字却写出穷的至高境界
每每提到诗圣杜甫的穷,总让人有些心疼。
李白能挥笔写下《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洒脱,而杜甫却几乎没有如此潇洒过。李白的狂傲他没有,王维的佛系他也没有,就一介白衣孟浩然的日子都比他过得好。穷,伴随着他的一生。
一:杜甫为何会穷?
杜甫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审言,虽然家里不算赋予,但从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少时,他也曾和李白一样,仗剑走天涯,过了很长一段的游历生活。到了35岁左右,他终于想通了,准备建功立业,于是来到长安应考。可惜,由于李林甫等人从中作梗,他一身才华,却硬是考不上功名,因此被困长安,此时他已经没钱了。
后来杜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做了个河西尉、府兵曹参军这样的小官,那时候杜甫的工作就是管管兵器和钥匙,可是这不是他的志向,所以每一次工作都不长久。不久后,安史之乱发,杜甫开始了漂泊生涯。为了避乱,他曾跑到四川投靠好友严武,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惜没过几天太平日子,严武病逝,他再次失去依靠,只能乘舟出川,最后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小船上离世。
杜甫之所以会穷,一方面是个人性格造成的,他心有大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攀附权贵;另一方面,则是客观上,他遇上了李林甫这样的小人,又赶上了安史之乱。
二:穷的时候也要写诗自嘲
对于自己的穷,杜甫倒也没藏着掖着,他曾写信向朋友借钱,也曾写过诗自嘲。本期要和大家说的,就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他在47岁时所写,大家且看:
《空囊》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杜甫平生存诗千余首,很少看见他刻意地幽默,所以这首诗便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诗写于公元759年,那一年他47岁,穷得叮当响。
首联,一开篇就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列仙传》中的“赤松子好食柏实”,另一个是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就像翠柏是苦的,就算朝霞高不可及,我也可以把它们拿来当饭吃。现在很多人觉得这是杜甫只是在写自己的高洁,毕竟柏和霞都是清高之物,但事实上,杜甫确实一度穷到了没饭吃的地步。
次联,则写出自己的平生之志,不愿与俗人同流,要守自心中的节气,所以才会过得如此艰难。颈联,则从两个细节上,写自己到底穷到了什么地步?想喝水只能去井里打,但井水都被冻住了;冬天的夜里格外寒冷,却没有衣物御寒。
尾联是全诗最妙的部分:虽然很穷,但是怕别人笑话,口袋里还是经常留下一文钱。这一句其实也在点题,“囊空恐羞涩”充满着自嘲意味,至此全诗落笔。
其实纵观这首诗,通篇都在写穷,没有用一个“穷”字,却写出了穷的至高境界,翻译成白话,全诗的意思不过就是:我很穷,但是我还是要点面子的。
杜甫的要面子,并不只是像诗中他提到的,要在空囊里留下一文钱,更多的是气节上的。因为家学渊源在,杜甫从小受到的就是正统教育,这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极正派而又无法与俗人同流的人。他把家族的名节,个人的名声,看得是极重的。对他来说,穷不丢人,哪怕借钱诗他也能写,但若因为钱而与“世人共卤莽”,那才是真正的没面子。
三:李白为何不帮帮杜甫
杜甫既然穷得叮当响了,而李白又和他是多年好友,为何不帮帮他?难道他们是“塑料兄弟情”?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其实原因倒也挺简单,李杜年轻时相遇,并一同在山东、河南等地同游,但匆匆见过两次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李白也确实曾经富裕过,这一点从他的诗作就看得出来。但杜甫最穷时,李白其实也早就没有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他自己也因永王案被流放,所以他其实是没有机会帮杜甫的。
都说大唐是盛世,出了一群如星般璀璨的文人,但并不意味着诗人们就过得很顺遂、很富足。事实上,不只是杜甫,在唐代贫困潦倒的诗人还有李贺等人。半生的不顺,让他们的文字中透着别样的苦涩。或许有人会觉得心疼,但若非是这样,杜甫又怎会对民间疾苦那么感同身受,并写下《三吏三别》。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穷其实成就了杜甫的艺术生涯。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