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盐池苏步井乡发现一座唐墓,未被盗走的石门,却成为国宝
在发掘古墓时,专家最不希望看到 “盗洞”,因为“盗洞”就出现意味着古墓被盗墓者光顾。198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盐池苏步井乡发现一座唐代墓,可惜墓中的文物被盗,但幸运的是,盗墓贼留下两个石门,而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国宝”,这两件未被盗墓者盗走的石门,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84年,盐池县的文物普查队去苏步井乡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唐代墓葬,他们连忙进行保护,并将消息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
1985年6月,考古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准备对苏步井乡的墓葬进行保护性清理。在发掘M6号古墓时,工作人员发现有一条26米多长的墓道,但进入墓道后,他们却露出惋惜的表情,因为这座出现被盗的痕迹。
众所周知,盗墓者进入古墓后,他们会盗走比较值钱的物品,甚至为了某些器物,还会破坏古墓原有的形态,正因如此,工作人员认为古墓中不会发现珍贵文物。
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员发现这是一座粟特人之墓,即“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人氏,在墓中发现两扇紧闭的石门,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为88厘米,宽为42.3厘米,厚度为5.4厘米。看到紧闭的石门后,工作人员随后准备将其卸掉,运回文物单位的地下室,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卸石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两扇门的合缝处各有一个圆孔,而孔内镶环形铁鼻,上面还挂着一个有年代感的铁锁,正是因为这个铁锁,墓门才被紧紧锁住。
文物发掘工作结束,专家们回到研究所,开始清理研究出土的文物,其中,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开始清理两扇石门。当石门被清洗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扇石门竟刻着男性舞伎,我们可以看到,舞伎是卷发,深目高鼻,胸部较宽,腰部较细,上身穿圆领紧身窄袖衫,下身穿长裙。
右侧石门的舞伎右脚站在毯上,手臂向上伸展,举过头顶并合拢,而左侧石门的舞伎,左脚站立在毯上,左手微微上举,右臂在头部弯曲。通过观察两位男性舞伎的舞蹈动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超群的舞技,因为舞蹈动作,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而整个画面的布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唐朝人休闲娱乐生活。
根据专家鉴定,这两个跳舞的舞伎可有些来历。根据《新唐书 礼乐志》记载:“康国者,一曰萨末健……国人嗜酒好歌舞……开元初,贡……,胡旋女子。”也就是说,石门上男性舞伎的所跳的舞蹈为“胡旋舞”,正因如此,这扇石门被称为“胡旋舞石刻墓门”。
“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当该舞蹈传播范围逐渐变广,才受到中原人的喜爱,在上层贵族的宴会上,“胡旋舞”是必备要表演的项目。在翻看唐诗时,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描写“胡旋舞”的诗,比如:“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在墓葬中,除了出土“胡旋舞石刻墓门”外,还发现墓志铭,通过墓志铭,我们可以确定,石门的主人是亚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人氏。根据史料记载,在六世纪后期,突厥征服了中亚昭武九姓诸国,虽然居住地被占领了,但昭武九姓人依旧按照原有的习俗生活,完全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象。
胡旋舞石刻墓门不仅是记录唐朝人的生活,更是丝绸之路,唐番交流的重要产物,故此,这件文物代表一段“丝绸之路”的历史,静静地为后人讲交流交文化,所以它才被认定为国宝。如果各位读者,对“胡旋舞石刻墓门”感兴趣,可以去宁夏博物馆看一看,近距离感受它独有的文化魅力。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