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上的千年守望,读懂孝陵神兽
《孝陵神兽——屋脊上的千年守望》
一角飞檐,一方天空
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杜牧有诗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一个“啄”字说尽了飞檐的神气
而殿脊上的脊兽
则与它一起伴晨钟暮鼓送悠悠岁月
▲
在明孝陵“申遗”成功17周年之际,明孝陵博物馆推出了《孝陵神兽——屋脊上的千年守望》,通过“云展览”讲述明孝陵建筑屋顶脊兽构件的巧妙布局、新奇造型和深刻寓意。
一起来认识下
这陪伴我们良久最熟悉的陌生人吧!
1
脊 兽
脊兽,一个听起来就很有故事的名字,是指古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脊兽最初的功能是为了保护木栓、铁钉,防止漏雨生锈,并对脊的连接部位起固定支撑作用,后来发展出了装饰功能,以各种神兽造型展示。
在古代哲学思想、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皇家建筑屋顶的装饰构件多是为维护王权服务的。
屋顶脊兽的设计虽以“明贵贱、辨等级”为主,但在体现等级的同时,又赋予其吉祥、驱邪等美好寓意。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孝陵方城明楼俯瞰,图源:视觉中国
明楼是明孝陵陵区的重要建筑,其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歇山式的级别仅次于庑殿式。
它造型优美、庄重典雅、宏伟皇族及贵族、寺庙、官府衙门都有资格使用,因此应用较为普遍。歇山分重檐与单檐两种,重檐的级别要高于单檐。
▲单檐歇山顶
站在孝陵明楼屋脊上的脊兽,按其口的朝向很好识别,口向下像含着屋脊的,是鸱吻,而口向上或张嘴或闭嘴的叫做垂兽、望兽、蹲兽。
一般古建筑都是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骑凤仙人和走兽。
2
“老 大”
鸱吻,念起来总有些“痴吻”旖旎的情愫在里面,但它看上去却显然与风月相关。这咬定屋脊、展翼昂扬于风雨之中的灵兽,其实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部件。
▲图源:视觉中国
正脊的两端,是屋顶的前、后坡与侧坡的交汇点,形成的缝隙处容易造成漏雨,因此聪明的工匠给它带上“帽子”加以防护,这个“帽子”,就是鸱吻。
最初因其造型似鸱的尾部,名曰鸱尾。到了中唐至晚唐期间,发展成一个带有翘卷短尾的兽头,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故称鸱吻。
之后,随朝代变迁,造型时有变化,于是出现了螭吻、龙尾、龙吻、蚩尾、蚩吻、祠吻、吞脊兽、正吻、大吻等诸多名称。
▲图源:视觉中国
到了明清时期,鸱吻正式和“龙”攀上了关系,不仅其长相和龙差不多,而且被说成是龙生九子之一,龙成为了皇权的象征物,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精致繁复的龙头型。
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中就提到:“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有时候,鸱吻会被“两肋插刀”,背上被插一把剑,这是何意?
相传这把宝剑是东晋曾为旌阳县令的道士许逊所有,插剑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插在屋脊上可以避邪。
3
“排 面”
北方人讲究“排面”,意思是要面子,有排场。脊兽们也是讲排面的,出场顺序不能乱。
“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这句顺口溜就是脊兽们的出场次序。
这些小兽各有寓意,并均赋予了神奇的本领,有的能镇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带来吉祥好运。
龙、凤象征着和谐祥瑞,不用多说;
▲明孝陵彩釉凤建筑构件 明孝陵博物馆藏
《山海经》里的天马是生羽翼的马,能腾云驾雾,是一种智慧的动物,有着开拓疆土的气势,海马则有落龙子的别称,象征忠勇吉祥,可以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天马追风逐日,凌空照地,后者海马入海入渊,逢凶化吉。
▲明孝陵彩釉天马建筑构件 明孝陵博物馆藏
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是“猛”、“仁”兼具的瑞兽,也是佛教中的护法王,放在屋顶再合适不过。
此外,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分别象征护佑平安、兴风作雨、示善断邪、镇邪护宅、降魔防雷。
▲明孝陵彩釉狮子建筑构件 明孝陵博物馆藏
可是这群神兽中似乎还有个骑着凤的人,他是谁?
这位仙人的原型是齐国齐湣王,不仅《史记》中对这个典故有记载,民间也有“日晒湣王,走投无路”的说法。
▲明孝陵彩釉仙人骑凤建筑构件 明孝陵博物馆藏
相传战国时期齐湣王被燕将打败,仓皇中被逼到了一条大河岸边,眼看走投无路准备自刎之时,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湣王危急时刻骑上它逃离了追杀。古人请他镇守脊端,借“乘鸡(吉)飞翔(祥)”的寓意,讨吉祥之意。不过古代工匠们安排他的位置,主要还是为了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
屋脊神兽,守望千年
也为古建筑增添了一分神奇色彩
转自腾讯网